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景气度爆棚、国产化加速 , 中国机床呈现新气象 。
文丨华商韬略
近日召开的国资委党委会议 , 将工业母机与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并列 , 作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点 。
“工业母机”(机床)是制造业的核心基石 。 中国很早就将机床作为发展重点 , 并以18家国有重点企业作为排头兵推动其发展 , 但几十年下来 , 这些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却是失败多于成功 , 经验少于教训……
【从第一到破产】
2013年 , 一部名为《大国重器》的央视纪录片 , 风靡一时 。 片中 , 一家中国装备制造巨头 , 已然跻身全球机床产业的顶级俱乐部 。 它的名字叫沈阳机床 。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 制造业井喷 , 机床需求暴涨 。 作为中国机床业“领头羊”的沈阳机床赶上前所未有的好时代 , 一路高歌猛进:2004年吞并云机、昆机 , 垄断车床、镗铣床市场;2005年 , 再并购德国希斯 , 力图掌握数控机床高端技术 。
快速的扩张 , 让沈阳机床跨越式发展 。 在2012年的全球机床排行榜上 , 沈机已以180亿元的销售额 , 问鼎世界第一 。 但这样的日子很快被证明是昙花一现 。
2018年 , 负债202亿、负债率达99.26%的沈机病入膏肓;2019年 , 再度巨亏50亿元的沈阳机床 , 不得不接受破产重整 。
沈机跌宕的命运 , 只是中国机床业浮沉的缩影 。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 但在号称“工业母机”的机床产业 , 却依然难言自主 。
新中国成立时 , 中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 “一五”期间 , 由一机部二局(机床局)直辖统御 , 中国构建起由18家重点国企(“十八罗汉”)、8家科研院所(“七院一所”)组成的机床工业体系 。
“十八罗汉” , 一度代表着中国机床行业技术和规模的最高水平 。 新中国第一台车床(沈一机)、第一台卧式铣镗床(沈二机)、第一台数控龙门铣(齐二机)、第一台三座标数控龙门移动式铣床(北一机)……全都是“十八罗汉”们的杰作 。
改革开放后 , 国门大开 , 中国开始大量引进日、德、美的数控技术 , 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如济一机与日本山崎马扎克率先合作 , 开创了机床业国际合作的先河 。 之后 , 沈二机与德国沙尔曼、齐一机与德国瓦德里希·济根等纷纷合作……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 让“十八罗汉”一度功力暴涨 , 但这种学习和进步却没能持续 。 上世纪90年代 , 中国大幅降低关税 , 进口机床纷纷涌入国内 , 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十八罗汉”经不起市场冲击 , 不是改革转制 , 就是破产重组;“七院一所”也转型为企业 , 各谋生路 。
2001年以后 , 机床业迎来“黄金十年” , 行业总产值暴涨10倍 , 但大部分“罗汉”已毫无存在感 , 只有沈机、大机(大连机床)、济二机(济南第二机床厂)等几家企业抓住机遇 , 走上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 。
2008年 , 沈机、大机在世界机床企业产值排名TOP 10中 , 分别位列第8、第10 。 济二机成了“世界三大数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 , 让中国大型汽车冲压产线 , 闯入了美国福特、日产北美、法国标致雪铁龙的制造车间 。
但当中国市场告别井喷式增长 , 重新回到增量有限且全球企业激烈竞争的常态 , 中国机床业的各种短板再度暴露无遗 , 曾经快速发展的几家领军企业 , 转眼成为衰落最快的反面典型 , 并在最近两年集体进入告别演出时代 。
数据显示 , 2019年 , 中国规模以上机床企业15.1%亏损;2020年上半年 , 这个数字进一步扩大到24.1% 。 中国机床业曾经的“四大天王” , 老大(沈机)、老二(大机)破产重整 , 老三(秦川机床)亏得披星戴帽 。
在最新的全球机床企业排行榜上 , 山崎马扎克(日)、通快(德)、德玛吉森精机(德日合资)等老牌企业重新回到前列 。 而在全球TOP 10中 , 日、德各占据4席、美国占据2席 , 中国无一上榜 。
与之对应的是 , 中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不到10% , 90%以上靠进口 。
- 酒菜|看了俄罗斯人的“硬核”下酒菜,东北爷们默默放下酒杯:甘拜下风
- 老板|又一“四川小吃大王”诞生:开店6000家年入15亿,老板却是东北人
- 年会|又一“国字号”盛会落户河南 中国非遗保护年会下月在郑举办
- 美酒|甘肃又一名酒“陨落”,曾多次登央视宣传,今却摆在货架上积灰
- 天街小雨润如酥|「二十四节气那些事儿」寻找雨水节气的硬核知识点
- 冰雪运动|寻找雨水节气的硬核知识点
- 雨水|【二十四节气那些事儿】寻找雨水节气的硬核知识点
- 王瑢|习惯了南去北来,一刻不停地途经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 | 老头
- 童年记忆|又一波“奇葩”汉堡来了!
- 福莱|杭州动物园为动物定制“元宵” 硬核元宵、元宵礼盒等齐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