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居财经|| 首汽约车CEO魏东:我们一定要从单纯的运输服务商,变成移动生活服务商,36氪专访
文|王艺瑾
大把烧钱、巨额亏损、难以盈利 , 是公众对网约车的普遍印象 。
这个刻板印象背后的客观事实是:Uber连续10年亏损 , 去年亏损超过85亿美元;Lyft去年亏损26亿美元;滴滴从2012年到2018年 , 从未盈利 , 累计亏损390亿人民币 。
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国内网约车平台在春节期间的日均订单量同比下滑超过一半 。 似乎让“转亏为盈”更加遥不可及 。
但就在今年5月 , 滴滴总裁柳青在CNBC采访中提到 , “滴滴的核心业务已经盈利或者说有些薄利了” 。 虽然她没有透露盈利指标和数据 , 但这是滴滴成立8年来首次对外宣布网约车业务盈利 。
同样在5月 , 首汽约车CEO魏东发布全员内部信称 , 他们继去年7月在上海和深圳率先实现盈利后 , 今年4月 , 实现了全国整体正毛利 , 多个城市进入盈利 , 公司有望今年第四季度实现息税前利润为正 。
与滴滴这个具有先发优势的龙头老大相比 , 首汽约车在2015年入局时 , 是以专攻一二线城市的“商务出行”而闻名 。 2018年 , 首汽约车在原有自营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加盟合作 , 促使其车辆总规模在去年底突破80万辆 , 累计转承包驾驶员2万余名 。 2019年 , 首汽约车对外宣布从追求规模增长 , 到追求盈利能力和精细化运营 。
今年5月公布的盈利情况 , 可以说是此前战略调整的一份成绩单 , 但同时也引发我们诸多疑问:
除了给企业端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以外 , 首汽约车还有什么竞争筹码?作为运力供应商 , 首汽约车如何在受益于聚合平台导流的同时 , 不过度依赖它?首汽约车在下沉市场的打法是什么?首汽约车打算怎样应对主机厂出行平台的冲击?打算怎样从单纯的运输服务商变成移动生活服务商?
近日 , 在36氪独家专访中 , 首汽约车CEO魏东回答了这些问题 。 魏东在2014年加入首汽租车 , 先后分别担任过首汽租车、GoFun出行和首汽约车的CEO 。 这三家公司是首汽集团旗下三大移动出行平台 。
以下是36氪专访的主要内容:
文章图片
图源:首汽约车
36氪:网约车一直大把烧钱、巨额亏损 , 再加上今年疫情影响 , 订单下滑严重 。 但你们说今年4月已经实现全国整体正毛利 , 有多个城市盈利 , 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实现息税前利润为正 。 怎么做到的?
魏东:疫情的确降低了出行需求 。 从数据上看 , 我们2月份的订单比去年同期下滑80% , 3月份类似 , 到4-5月 , 开始逐步恢复 。 当然 , 6月北京的二次疫情 , 对北京的订单也造成一定影响 。 目前来看 , 我们整体恢复接近7成 。
虽然疫情减少了出行需求 , 但企业盈不盈利 , 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经营能力 。 大家之所以对网约车有“大把烧钱”的印象 , 是因为当年互联网冲击出行服务业之后 , 大家习惯用互联网最擅长的打法 , 用野蛮人的方式攻城略地、快速获取用户和流量 , 但我们认为 , 网约车本身还是实体服务业 , 互联网是助力出行产业的效率提升和服务能力提升 。 车是实体的载体 , 人是具体而活生生的人 , 我们的业务也是一单一单交易拉出来的 。
首汽约车从2015年上线 , 过去几年保持规模增长 , 没有实现盈利 , 因为过去几年 , 我们在整个市场里还是处于“跟随者”的角色 , 更多是为了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 按照市场通用的打法 , 做用户营销 , 做司机营销 , 但从2019年开始 , 我们转变了经营方针 , 从追求规模增长 , 变成追求效益和盈利能力、追求精细化运营 , 开始逐步调整业务结构 。
我们在2015年上线的时候是以自营车为主 , 自己提供车辆、雇佣司机 。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在那个阶段形成品质保障 。 但另一方面 , 它的增长相对缓慢 , 固定成本相对重一些 。 所以 , 为了更加适应行业的竞争态势 , 我们从2018年引入加盟模式 , 开放我们的平台、能力和产品 。
- 功夫财经|猪肉也被人卡脖子了,种猪大危机:和芯片一样
- 央视财经|技术创新赋予服务贸易新动能!百度首席技术官:人工智能是重要一环→
- 巴拉八啦大财经|出现这四个症状,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肝癌早期症状隐蔽
- 财经作者陈琦|欧洲两大巨头发起“豪赌”,“去美国化”开始了,押注中国市场
- 三言财经|同意返还“企业费用”,亚马逊日本提交反垄断改进方案
- 中本聪财经|引领DEFI新浪潮,币安智能链正式上线
- 三言财经|兼容两种浏览模式,Slogan改为“拥抱每一种生活”,快手2014年来最大规模改版:更新LOGO
- 富丰财经|仍有商家不愿加入外卖平台,原因主要在“这”,实体店铺现状堪忧
- 雅乐居娱乐|我国现有半导体完全可以满足业务需求,新基建不受影响
- 猫财经|“四通一达”包装供应商痛失大客户订单,IPO恰逢快递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