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之攻略( 二 )


要研究产业数字化转型新业态、新模式 , 新技术应用场景、新职业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 , 用新职业岗位对照专业群和课程体系 , 用新职业工作场景“倒逼”教学场景改革 , 实现跨界融合、跨学科专业融合 。 (鲁昕)如果专业群内部依旧按照各自专业的体系组织教学 , 专业之间依旧是资源分割 , “各自为战” , 形不成人才培养的“合力” , 那样的话 , 组建专业群有什么意义?“要实现某种目标 , 请先从组织改造开始 。 ”
【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之攻略】“组群逻辑”是否清晰 , 是专业群建设的“开门第一件事” , 亦是专业群建设的第一个瓶颈 。 所谓专业群建设的格局和视野与传统的专业建设不同 , 关键就在于此 。 专业群因其对接产业链的特性 , 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 但在实践中 , 我们似乎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 “产教融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 要解决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跟上产业发展的要求 , 把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关键要求融入到专业标准和大纲等教学资源中;“产教融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以仿真模拟为主的或单项技能的实训、实习 , 它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真刀真枪地实干真做 , 最终以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为测量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产教融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顶岗实习 , 它需要自觉、自然、有效地融入有关的产业活动 , 同时把产业理念、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力量引入教学活动 , 参与育人过程 , 从而导致教育的运行和发展模式发生质的变革 , 必将涉及到合作育人体制机制的创新;无论是在校园里办企业(校中企) , 还是把学校办在企业(企中校) , 都是为了贯彻“企业主导、合作育人”的办学原则 , 逐步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 。 当下 , 不少院校成立的“产业学院”即是在这方面的有益的探索 。
实践证明 , 深化产教融合的改革内涵已超出“教学”的范畴 , 它所产生的意义涉及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 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整体性创新 。 这种创新性的变革 , 必然要改变传统学年制和学时制的统一班级、统一教师、按周分切课时的现状;应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 , 根据学校制定的规则 , 在教师指导下 , 自主选择教学模块和定向工作室学习 , 从而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 , 在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控制方面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与情况 , 需要我们通过改革、创新去解决 。 多年的经验证明 , 校企关系问题 , 不单是思想问题 。 第一 , 校企的功能主旨和利益目标的差异是客观存在 , 实实在在的存在 , 解决这种差异所产生矛盾的途径 , 非国家法规和政策莫属 。 第二 , 计划体制下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都没有了 , 市场体制下相关组织方式、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 从而对我们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 更加需要我们努力创新探索前行 。 第三 , 则是学校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问题 , 以及企业的认识和眼光问题 。 所谓相应的有效的体制机制 , 是在上述两者基础上才能出的来 。 尽管 , 要发生全局性的改变恐怕非全盘布局不可 。 但是 , 也不排除出现先行者(这种先行者正在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的可能性及其重要意义 。 在专业急速转型和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 ,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 学校的“服务理念”和能够带领学生服务产业的教师队伍 , 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 。
02
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结构体系
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应当对接产业链 , 应当体现能力本位而不是学科(知识)本位 。 教育部、工信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鼓励打破常规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 , 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 。 ”传统专业的教学是按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的 , 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 , 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同时则是职业行为的“碎片化” 。 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是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组合 , 每一组课程对接一个工作岗位 , 由若干个学习领域或教学模块为单元组成 , 内容源于企业的工作领域 。 每个学习领域规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参考课时、教学内容 , 要求教师以行为导向的方式进行授课 , 使学生经过学习后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内有能力独立计划、实施和检测其工作任务 , 体现了应用属性 , 突出了能力本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