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老友记|喜马拉雅难越险峰( 三 )


另外 , 在有声书业务上 , 一本有声书被售出后 , 平台还要向出版商和主播进行分成 , 比例分别为30%和10% , 平台最终赚取到有声书净收益的60% 。
以喜马拉雅主播“有声的紫襟”录制的《采珠勿惊龙》为例 , 去除前10集的免费试听后 , 该书在平台的累计付费播放量约为57万 , 剩余21集的价格为0.3元/集;照此估算 , 本书截至目前的纯收入应为360万元 。
扣除出版商分润后 , 主播能赚到的分成收入约为36万元 , 再加上每集80元的保底录制费 , 目前《采珠勿惊龙》一本书能给紫襟带来的收入不到40万元 。
与此同时 , 喜马拉雅将从这本书里赚到216万元 。
当然 , 主播不仅能录制有声书 , 还能通过音频直播赚取打赏收入 。 喜马拉雅最新的政策显示 , 平台直播的基础分成比例为50% , 开播时长的限制也从1小时降为30分钟 , 而根据开播天数和月流水的不同 , 主播还可获得额外奖励 , 最高分成比可达80% 。
IT老友记|喜马拉雅难越险峰
文章图片
喜马拉雅的直播分成政策
以喜马拉雅主播“萌囧小露酱”为例 , 其以单场21万元的打赏收入创下平台记录 , 而不考虑开播天数 , “小露酱”就能获得10万元的基础分成 , 以及4万元的流水奖励 。 而最终 , 喜马拉雅也能从中赚取近7万元收益 。
C端付费之外 , 向B端收费的广告也是喜马拉雅一大收入源泉 。 据一位服务商向地歌网介绍 , 喜马拉雅目前广告开户要预充值5000元 , 投放采取CPC(按点击付费)竞价模式 , 最低价0.3元/次 。
除前述的直投广告外 , 喜马拉雅官方还推出了“蜜声”平台 , 这类似抖音的星图 , 广告主可通过蜜声平台直接联系播客主进行定制投放 。
广告、会员付费和分成收入 , 无论之于平台还是主播 , 喜马拉雅都开辟了多条变现通路 。 截至目前 , 喜马拉雅的主播数超过1000万 , 在2019年给主播的分成收入达到16.34亿元 。
这背后 , 喜马拉雅的成本支出也一路走高 。
对音频平台而言 , 核心成本主要包括分成成本、宽带成本和内容成本 , 其中尤以内容成本为重 , 这包括音频平台采买版权和内容制作的费用 。
有业内人士透露 , 类似郭德纲《郭论》这样的头部IP , 独家版权成本预计在2000万元左右 , 而喜马拉雅在去年123狂欢节推出的《三体》广播剧 , 制作成本也达到了千万级 。
内容成本持续走高 , 付费率难有爆发式增长 , 喜马拉雅似乎和优爱腾陷入了类似的商业困境 。 目前喜马拉雅的注册用户达到6亿 , 若以400万的付费会员数计算 , 平台的付费会员比例还不到1% 。
优质独家IP带动了喜马拉雅的规模增长 , 但也让平台陷入了模式陷阱 , 即为保持规模增长 , 喜马拉雅要源源不断输入优质内容 , 最终拉大亏损曲线 。 2017年就有数据显示 , 喜马拉雅的净亏损达到1.04亿元 。
当然 , 为纾解盈利难题 , 喜马拉雅也做出了多种尝试 。 今年5月 , 喜马拉雅就推出了播客主广告接单要向平台报备的政策 , 但一石激起千层浪 , 这一举动不仅招致大量播客的反对 , 甚至有播客公开表示要在喜马拉雅停更 。
盈利紧迫性的苗头显现 , 这是喜马拉雅商业模式的隐痛 。
走上了“优爱腾”道路 , 站上了行业第一的王座 , 喜马拉雅自然要付出代价 , 这本质上是喜马拉雅商业模式所留下的疑难杂症 , 而在八周岁之后 , 喜马拉雅又该如何破局?
下半场
再次透视喜马拉雅 , 其模式依然面临两大挑战 。
第一 , 喜马拉雅发力PGC内容无可厚非 , 但久而久之 , 其会面临“管道化”或“播放器化”的问题 , 用户追逐好内容而不是平台 , 这就需要喜马拉雅持续不断产出优质声音内容 。
第二 , 音频收听场景本身是碎片化的 , 例如开车、通勤和睡前等 。 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 , 车载场景中 , 音频的使用比例高达62.5% , 远高于视频和图文的3.8%和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