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老友记|喜马拉雅难越险峰( 二 )


先看UGC内容 , 目前日谈公园、黑水公园等头部播客已经常驻喜马拉雅 , 但对播客主而言 , 录制音频后形成的RSS链接基本都是全平台分发 。
同时 , 根据扶持政策和平台氛围的不同 , 播客团队也会“掂量掂量” , 例如2016年成立的播客节目“黑水公园” , 他们的免费内容全网分发 , 但付费内容却在荔枝FM独播 。
主打音频直播的荔枝 , 在播客界也占有一席之地 , 二季度财报显示 , 荔枝上的播客节目数量累计超过2.15亿 , 而由即刻团队开发的“小宇宙”App , 也被用户称之为“国内最好的播客产品” 。
在国内 , 播客虽是小众文化 , 但由于精神气质上的独立性和反主流 , 粉丝圈层往往更为紧密 , 这对平台而言意味着更长时间的用户停留 。
不过 , 喜马拉雅对播客似乎并不友好 。
今年5月 , 喜马拉雅面向原创播客启动“中国有播客”比赛 , 意在激励优质播客 , 但最初活动规则却强调“主播需与喜马拉雅签约才可获取奖金” , 这也招致了独立播客们的质疑 , 最终官方也修改了规则:签约独家后奖金可翻倍 。
播客内容本就是以全网分发为主 , 在播客节目尚未出现爆款时 , 平台也很难独占播客节目 , 而喜马拉雅又以PGC和付费内容为主 , 播客主们也会“用脚投票” 。
UGC播客外 , 有声书内容也有类似问题 。
有声书在喜马拉雅播放量领先的背后 , 是平台手握国内70%畅销书和85%网文的有声版权 , 以及与阅文集团、中信出版社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 。
不过 , 王座之下 , 裂痕已经出现 。 阅文集团在2018年就推出自有品牌“阅文听书”;与喜马拉雅有合作的中文在线 , 在日前和蜻蜓FM达成战略合作 。 另外 , 自2018年开始 , 喜马拉雅累计收到600多起侵权诉讼 , 其中也不乏大量作家的诉状 。
本质上 , 有声书是书籍内容与声音主播相辅相成的产物 , 但书籍版权是根 , 而与之伴随的却是喜马拉雅层出不穷的版权争议 , 以及更多上游版权商围绕有声书市场做文章 。
这都给喜马拉雅带来不小的压力 。
简言之 , 喜马拉雅想独占播客或有声书内容并不容易 , 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 优质独家内容的“圈地”作用更为显著 。 因此 , 自2016年以来 , 喜马拉雅就迅速聚拢起大批独家优质IP , 包括郭德纲《郭论》、米未传媒《好好说话》和广播剧《三体》等 。
借助会员付费模式 , 优质独家IP为喜马拉雅带来了用户和营收的双增长 , 但背后的版权价格也是一路水涨船高 , 喜马拉雅的营收结构 , 又能否支撑购买版权的大手笔投入?
这是对喜马拉雅商业模式的拷问 。
音频界“优爱腾”
类比视频行业 , 喜马拉雅可谓音频界的“优爱腾” 。
在内容分布上 , 喜马拉雅力推PGC与IP内容 , 这和优爱腾的内容方向类似 , 而营收结构上 , 喜马拉雅也高度接近于视频网站 。
营收 , 喜马拉雅主要通过广告、会员付费和主播分成收入(有声书、直播)获利 , 成本则包括宽带成本、内容成本和分成成本 。 这种通过制作和采买的内容 , 来向B/C两端分被收取广告费、会员费的模式 , 和优爱腾几乎一致 。
以IP内容为核心 , 喜马拉雅赢得了规模优势 , 在用户规模上领跑音频赛道 , 但硬币的反面 , 就是喜马拉雅也会遇到和优爱腾类似的问题 。
内容贵、盈利难 , 这些视频网站的老大难问题 , 似乎也在喜马拉雅身上重演 。
2017年有数据显示 , 喜马拉雅41%的收入来自广告 , 50%来自付费业务 , 接近9%来自于智能硬件的销售;可见 , 线上付费一直是喜马拉雅的营收基石 。
所谓线上付费业务 , 就包含喜马拉雅的付费会员和有声书 。 截止到2019年10月 , 喜马拉雅的付费会员超过400万 , 月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为58元;以此测算 , 喜马拉雅单月的会员收入就达到约2.3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