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吴光范|云南称甸地名初探

【爱历史】吴光范|云南称甸地名初探
文章图片
【爱历史】吴光范|云南称甸地名初探
文章图片
陆良坝子
云南省多民族的特点 , 在称甸地名上也有所反映 。 全省称为某某甸的地名 , 其数量之多 , 译名之异 , 称呼之奇 , 为其他省所罕见;而且称甸的地方实为各类坝子 , 属于全省膏腴之地 ,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 故探索云南称甸地名的形成、演化、转译、分类和涵义等问题 , 对了解云南省情 , 研究云南地方史、民族史等 , 都不无益处 。 本文所引史料 , 系说明问题之需;因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多有侮称之辞 , 文中难以逐条注明 , 希读者予以批判鉴别 , 谬误之处 , 并望指正 。
【爱历史】吴光范|云南称甸地名初探】一、称甸地名以云南居多
有些字典、辞书对我国称甸地名的解释 , 值得商榷 。 如《中华大字典》:“东三省各县多以甸称 , 奉天有宽甸县 , 吉林有桦甸县 , 黑龙江有林甸县 。 云南各地古亦称甸 , 如昭通古窦地甸 , 澄江古罗伽甸 , 顺宁古庆甸 , 元江古里(惠字之误)龙甸之类” 。 照此解释 , 似乎东北三省称甸的县名最多 , 而云南仅古代称甸而已 。 需要指出的是:
第一 , “云南各地古亦称甸”确实有之 , 但未言明其多 。 仅笔者就元、明、清部分文献记载大略统计 , 云南历史上的称甸地名就有六十九个 , 且此数只是因这些称甸地名与历史沿革、重要出产以及较大的历史活动有关 , 才载入文献 , 远非云南古代称甸地名之全部 。
第二 , 云南不仅“古亦称甸” , 而且现在称甸地名也很多 , 字典对此却只字未提 。
第三 , 字典谓“东三省各县多以甸称” , 亦欠妥 。 查字典初版时(1935年)有关资料 , 当时东北三省所列一百多个县中 , 总共只有三个县称甸 , 即吉林省桦甸县、辽宁省宽甸县、黑龙江省林甸县 。 以东北每省各一县称甸 , 而言“东三省各县多以甸称” , 殊觉言过其实 。 而当时云南就有寻甸、鲁甸、中甸三县称甸 , 比东北各省称甸的县都多 。 若以现在情况来看 , 则云南有四县称甸(增加了施甸县 , 1962年由保山县南部的施甸地区析置) , 东北三省仅二县称甸(宽甸改为公社) , 则称甸的县名更应以云南居多 。
笔者初步统计 , 云南较大的称甸地名(包括一部分自然村、生产大队)就有一百七十多个 , 主要分布在滇西的楚雄、大理、丽江、迪庆、怒江、保山 , 滇南的红河、思茅、文山 , 滇东北的曲靖、昭通 , 滇中的玉溪、昆明等十三个地州市的五十一个县 , 其中以滇西为最多 , 约占全省称甸地名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四 。 至于较小的称甸地名 , 则多不胜数 , 仅峨山彝族自治县就有二十多个 。 云南还有不少称为底、迭的地名 , 属于译音用字上的不同 , 实际上都属于称甸地名一类 , 若把它们都算上 , 则云南称甸地名为数更多 , 遍布全省 。 此外 , 其他少数省、市、自治区也有少量称甸的地名 , 在此不赘 。
二、称甸与称睒有关
云南历史上的称睒地名 , 在唐元时期有关云南地区的文献资料上屡有所见 , 有些写为“睒” , 有的写为“賧” 。 《南诏德化碑》说:“越睒(今腾冲附近)天马生郊”;《新唐书》记有越睒、剑睒(今剑川);《元史·地理志》则记有俄碌睒(今楚雄县附近)、路睒(今禄丰广通一带)、成偈睒(今永胜县城附近)等 , 均写作“睒”字 。 樊绰《云南志》(又称《蛮书》)则作“賧” , 记有河賧(今大理洱海附近坝子)、邆賧(今洱源邓川坝子)、穹賧(今保山潞江坝、坝弯、上江坝等地)等 , 并录有“河賧贾客”去寻传经商的歌谣:“冬时欲归来 , 高黎共上雪;秋夏欲归来 , 无那(奈)穹賧热” 。
【爱历史】吴光范|云南称甸地名初探
文章图片
剑川坝子
唐时南诏蒙氏割据云南期间 , 在其统治区设有节度、都督、睑的行政建制 。 《新唐书》说“夷语睑若州”;樊绰《云南志》“六第五”注释说:“者州之名号也 。 韦齐休《云南行记》有十 , 字作此字 。 案:字原本误作脸 , 今从《一统志》改正 。 ”但《元混一方舆览胜》论及南诏蒙氏建制 , 又都写作脸 , 如威远脸(今景谷县一带)、喜脸(今大理喜洲公社一带)、赵脸(今大理县凤仪公社一带)等 , 可见“睑”有“”、“脸”等异写 。 设睑的数量、名称各书记载不一 , 当与南诏中后期建制增减变动有关 。 明时程立本作《晚至晋宁州》之诗“青山蒙氏睑 , 绿树僰人家” , 这说明南诏蒙氏统治区有过称睑的行政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