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吴光范|云南称甸地名初探( 三 )


3.复合语甸名 。 《读史方舆纪要》陇川宣抚司:“汉永昌郡徼外地 , 其地曰大布茫 , 曰賧头附赛 , 曰賧中弹吉 , 曰賧尾福禄塘 , 皆白夷所居” 。 头、中、尾为汉字 , 附赛、弹吉、福禄塘为少数民族语的音译 。 上述地名由汉语的头、中、尾与少数民族语的賧、附赛等构成 。 今峨山彝族自治县尚有上迭所、下迭所 , 上迭若、下迭若 , 玉白迭上寨、玉白迭下寨等地名 , 上、下为汉语 , “迭所”即彝语小平地之义 , 亦为复合语称甸地名之一种 。
按称甸地名得名原因 , 又可分为:
1.以族称或部号而得名 。 樊绰《云南志》:“银生城在扑賧之南 , 去龙尾城(今下关)十日程” 。 “扑賧” , 约处在今巍山西南与景东相接之澜沧江边 , 以“扑子”即蒲人亦即今布朗等民族的先民而得名 。 云龙县蒲甸亦因蒲人聚居当地而得名 , 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 , 该村“五十余”蒲人“迫于土役” , 曾举行起义 , 遭到封建统治者的血腥镇压 。 《元史·地理志》元江路步日部:“蒙氏立此甸 , 徙白蛮镇之 , 名步日”;《读史方舆纪要》新化州:“蛮名马笼、他郎二甸” , 又马龙山:“旧名马笼 , 蛮酋结寨其上 , 因名马笼部” , 则步日甸(今普洱)、马笼甸系由步日部、马笼部而得名 。
2.以山川、岩石、植物等得名 。 《清史稿·地理志》鲁甸厅(今鲁甸县):“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置 , 移大关通判驻此 。 北 , 鲁甸山 , 厅以此名” , 1913年4月废厅 , 置鲁甸县 。 即甸以山名;一说因当地土司鲁者的姓氏而名 , 笔者疑之 。 云南称鲁甸者并非一地 , 今丽江县西北角即有鲁甸村 。 《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十四龙和“今爨语谓石为鲁” , 直到现在 , 小凉山彝语仍呼石为鲁(lu)带鼻音 。 另外 , 寻甸彝族所呼之“鲁” , 又有驻兵之地的意思;而在镇雄一带 , 古彝语所呼之“鲁”则是指牛 。 因此 , 鲁甸最初很可能是彝语地名 , 鲁甸山、鲁甸厅、鲁甸县当为派生地名 。 《大明一统志》潞江安抚司 , “旧名怒江甸 , 讹为潞江甸” , “怒江 , 源出雍望” , 即潞江甸因怒江而名 。 《元史·地理志》禄丰县 , “至元十三年割碌琫(即碌琫甸白村)、化泥、骥宗龙三处立禄丰县 。 因江中有石如甑 , 俗名碌琫 , 译谓碌为石、琫为甑 , 讹为今名”(今禄丰县尚有石甑村);同书禄劝州 , “甸名洪农碌券 , 杂蛮居之 , 无郡所 , 至元二十六年立禄劝州” , 当地彝语谓洪农碌券为硬石头很多 , 则两甸皆得名于石 。 今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 , 彝语呼为tādié(塔迭) , 意为长松树的平地 。 峨山县还有他达新寨、他达旧寨(他:松树、达:小平地) , 双柏县有妥甸 , 宁蒗县有拖甸 , 寻甸县有妥托 , 沾益县有妥罗、禄丰县有拖罗甸 。 塔、他、等近音字 , 多为彝语松之意;但因各民族、方言、土语等差别很大 , 故近音地名的涵义不可一概而论 。
【爱历史】吴光范|云南称甸地名初探
文章图片
昭鲁坝子
3.转译甸名 。 寻甸县 , 元、明、清地理志皆谓 , 当地历史上曾有“乌蛮”部落 , 其“祖名新丁 , 以为部号 , 语讹为仁地” , 至元十三年改仁德府 , 明洪武中置寻甸军民府 。 “清为寻甸州 , 1931年改寻甸县 , 1979年改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辞海》) 。 即“寻甸”为人名“新丁”的转译 。 又如施甸 , 也是“石甸”的转译 。 《明史·地理志》施甸长官司 , “元石甸长官司 , 洪武十七年五月更名”;《大明一统志》云:“元至元间置石甸长官司 , 后讹为施甸”;《徐霞客游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书所记略同 。 石、施音读仅阴阳之别 。 “石甸”的来历 , 文献未详 。 《读史方舆纪要》镇康州 , “古蛮夷地 , 蛮名石賧” , 石賧即石甸 , 唯地点与施甸异;同书潞江安抚司(今龙陵)潞江关细甸 , “在司东南”;今安宁县太平公社有始甸;且施甸、镇康、龙陵、安宁等县 , 历史上均有少数民族聚居 , 凡石甸、石賧、施甸、始甸等 , 疑皆音译选字之别 , 则施甸县的原名石甸疑亦来自少数民族地名 。
四、称甸由来与民族
云南称甸地名的起源 , 同不少兄弟民族有关:
第一 , 同彝族有关 。
《元史·地理志》师宗州(今师宗县) , “昔爨蛮逐獠僰等居之 , 其后师宗据匿弄甸 , 改名师宗部”;《读史方舆纪要》有云“爨蛮师宗者” , 则师宗部落亦属“爨” 。 同书又谓路南州(今路南县) , “夷名路甸 , 有城曰撒吕 , 黑爨蛮之裔落蒙所筑” 。 同书武定路军民府(今武定县) , “昔卢鹿等蛮居之 , 至段氏使乌蛮阿治纳洟尼共城于共甸 , 又筑城曰易龙” 。 《天下郡国利病书》说“爨蛮”即《唐书》所称的“东爨乌蛮”、“西爨白蛮” , 并列举了“黑、白罗罗”、撒弥、阿者、撒完以及“白人”等;《辞海》亦云“唐代一般以乌蛮为黑爨 , 以白蛮为白爨 , 明以后爨专指罗罗” 。 “卢鹿”为唐时“乌蛮”之一部 , 旧时文献亦称“罗罗”(因历代封建统治者赋予民族歧视、侮辱之意 , 此称呼今已不用) , 与撒弥、撒尼、撒完等 , 皆彝族支系 , 故上述称甸地名之起源与彝族先民的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 彝族聚居区称甸地名最多 。 直到现在 , 彝语习呼如故 , 如路南县撒尼群众(属彝族支系)仍称当地为路底(或译作娄底) , 与路甸音近;其他彝族聚居区称甸、底、滴、迭、顶等近音地名也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