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故事计划|要是不考北大就好了,北大没有逆袭:我不止一次想过( 三 )


有一次上完课回到宿舍 , 张伟又发现自己陷入焦躁 , 感到脑子里有两个小人 , 一直在吵架 , 快要被吵死了 。 张伟必须让自己安静下来 , 他需要时间去复习 。 最后张伟找到一种快速让自己冷静下来的方法——自残 。
第一次 , 他用刀划自己的手臂 , 伤口不深 , 他没有感到疼痛 , 但看到血渗出来 , 流下来 , 仅仅是那个过程 , 心里面的杂念消失了 。
以后 , 每次脑子里的小人吵到不可开交 , 他就用这个方法 。 用刀划手臂 , 看到血留下来 , 世界都安静了 。
就像药物上瘾一样 , 最开始划一下两下就好了 , 后面就开始越划越多 , 一直到左手手臂全部都是刀疤 , 甚至找不到地方下手 。 为了防止别人看见 , 那阵子张伟出门都穿长袖遮盖 。
复查时 , 医生给张伟加大了药物剂量 , 但收效甚微 。 看着手上密密麻麻的伤痕 , 张伟决定告诉班主任 。 班主任为他办了缓考 。 她特别理解张伟 , 因为她也有过相似的经历 , 也来自小城市 , 体验过相同的落差 , 因此休学过一年 。
当班主任把“休学”这个选项摆在张伟面前时 , 他却拒绝了 。 他怕休学耽误时间 , 而且一旦休学 , 就不得不和家长坦白自己的状况 。
一直到那时 , 张伟都没有将他的病情告诉父母 。
坦白
这是张伟从小养成的习惯——身上发生的事 , 除非到兜不住的地步 , 否则不会告诉父母 。
张伟的父母一直很忙 。 他们从未让他在物质上有过缺失 , 却无法给他足够的陪伴 。 小时候 , 整个周末经常只有张伟一个人在家 。 那时候父母吵架 , 还是孩子的张伟特别想知道为什么 , 父母只告诉他“小孩不要管” 。 小孩的想法很简单 , “你们不想让我知道发生了什么 , 我也不想让你们知道我身上发生了什么 。 ”
父母并不严厉 , 相反 , 他们很开明 。 对张伟的要求 , 从来都是“尽力做到自己的最好” , 而不是某个年级排名 。 成绩稳定的情况下 , 他们给张伟足够的自由度 , 不强制要求周末必须在家学习 , 也不规定每天必须学习多少时间 。
但作为中国家长 , 高考之前 , 和孩子的交流必然是围着学习和成绩转的 。 这给张伟造成了错觉 , 以为父母在意他的成绩高于一切 。
一旦在学习上失败了 , 他的整个人生就失败了 。 他甚至可能会失去父母的爱 。
张伟一直背负着这个假想独自前进 , 一直到他向父母坦白后 , 才发现自己误解了他们 。
接受治疗一个多月后 , 情况没有好转 。 在班主任的劝说下 , 张伟给父亲打了一通电话 。
那是一个周五 , 张伟特地找了一条没有路灯的僻静小路 , 最开始 , 他还是故作镇静地描述自己的状况 , 他不想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太脆弱 。 但讲到情深处 , 他还是崩溃到大哭 。
张伟对父亲说 , “我特别害怕让你们失望 , 我进了一个那么好的学校 , 但是我的成绩却特别差 , 觉得自己很废 , 特别怕万一我毕业以后找不到好的工作 , 不能出人头地 。 ”
张伟的父亲是80年代末的大学生 , 是那个年代的高知人群 。 在张伟眼里 , 父亲优秀、自律、做事专注 , 一直是自己的偶像 。 他从小就希望自己长大之后 , 也能像父亲一样成功 。
第二天下午 , 张伟的父亲就飞到了北京 。 他们找了间学校附近的小饭馆吃了顿饭 。 父亲安慰张伟 , 成绩好坏不会改变他们对张伟的评价 。 相比健康 , 成绩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
一开始张伟根本不信 , 成绩怎么可能不重要 。 成绩太重要了 , 它是过去十多年家庭交流的核心问题 , 是张伟生活的重心 。
张伟问父亲 , 如果成绩太差了 , 读不了研 , 怎么办?如果成绩再差一点 , 毕不了业怎么办?在这之前 , 考不上研、毕不了业、被退学;这些假想对张伟来说像是一个深渊 , 一想到有这些可能性 , 他都感到头皮发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