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故事计划|要是不考北大就好了,北大没有逆袭:我不止一次想过

如果高考没有多考那三十分 , 进一所和自己实力相当的大学 , 也许张伟还能自信一些 。
全民故事计划|要是不考北大就好了,北大没有逆袭:我不止一次想过
文章图片
入学
张伟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本科生 。 考上北大后 , 他成了高中母校和整个家族的骄傲 。 头顶“北大学生”的光环 , 张伟和家长出门遇上熟人 , 一定会有几分钟的时间 , 所有人的焦点都汇聚在他身上 , 不遗余力地夸赞他 。
张伟来自南方内陆省份 。 他就读的高中是市里最好的高中之一 , 但每年考上清北的学生也保持在个位数 , 少的时候可能只有一两个 。 升学宴上 , 有位亲戚说了一句让张伟印象深刻的话 , “我吃了这么多次所谓的状元酒 , 就只有你们家这个是真的状元 。 ”
但北大的光环并没有给张伟带来实实在在的快乐 , 却让他感受到了愧疚、压力和痛苦 。
张伟不止一次想过 , 如果不读北大就好了 。 如果高考没有多考那三十分 , 进一所和自己实力相当的大学 , 也许他还能轻松地做那个自信的年轻人 。
张伟是超常发挥压线进入北大的 。
整个高三 , 他徘徊在年级前20名 , 成绩好时也冲到过年级前几名 。 但那年的高考卷子特别适合张伟这样排名头部的学生在冲刺时弯道超车——卷子整体太简单 , 拉不开差距 , 压轴题又太难 , 大家都答不上来 。 拼的是仔细、不丢分 , 以及压轴题多拿步骤分 。
高考答题的技巧 , 所有老师都会讲 , 比如题做不出来不代表拿不到分 , 可以去写过程、做分析 , 拿步骤分 。 张伟把这个战术细化到平时的训练中 。 他从不盲目刷题 , 做完一道数学题 , 他会分析如果考试碰到这种难度的题 , 要怎样处理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拿到最高分 。
这些思维训练 , 在考场上帮助了张伟 。 高考数学 , 在两道压轴题没有答完的情况下 , 他拿了138分 。
压线进入北大 , 虽然张伟对高手如云的学习环境不是很有信心 , 但想到自己既然能考到这个分数 , 还是有实力的 。 努力些 , 多花点时间学习 , 肯定可以弥补差距 。 张伟一直都知道自己可以比别人花更少的时间 , 达到相同的学习效果 。 他对自己的学习效率非常有信心 。
但在北大 , 面对一群比他优秀、比他聪明、还比他努力的同龄人 , 张伟第一次感到力不从心 。
有一个河北的同学 , 保持着和高考时一样自律的作息 , 像一张行走的日程表 , 雷打不动地学习 。 还有一些同学每天花很多时间在学工、学生会 , 参加社团活动 , 生活多姿多彩 , 但成绩依然特别优秀 。
张伟发现那些来自教育水平高的省份的同学 , 他们的优秀不仅体现在成绩上 , 而且几乎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有一个沿海省份来的同学 , 拿过奥赛金牌 , 参加钢琴比赛也能拿奖 , 会弹那些高难度的世界名曲 。 相比之下 , 张伟曾经四年的学琴经历 , 更像是玩票 。
第一次受到冲击 , 是一次化学随堂小测 。 题目很难 , 张伟只拿了70多分 。 有一个来自大省超级中学的女生拿到卷子一脸苦涩 , 说自己考得不好 。 张伟还主动安慰她 。 但女生看到张伟的成绩 , 又看了他一眼 , 没好意思告诉张伟自己的成绩 , 直接走了 。 后来张伟从其他同学那得知她考了92分 。 张伟说 , “当时心里落差特别大 , 怀疑他们和自己上的不是同一节课” 。
一道无法靠努力去填平的智力、天赋和眼界的鸿沟 , 横亘在张伟和他的同学之间 。 而张伟自信心的彻底溃败是在物理课上 。
物理老师讲课太快又太笼统 , 张伟听课像听天书一样 , 完全跟不上节奏 。 比如老师会花半节课讲概念 , 紧接着两个概念之间出现一个公式 , 然后讲这个公式推导的一系列数学过程 , 就结束了 。 但物理比较厉害的同学都说老师讲得好 。
那门课的助教是物理学院的研究生 。 解题时 , 助教会说 , “这个题很显然是这样去推导” 。 但 , 哪里显然 , 为什么这么推导 , 张伟不懂 。 可学霸们不但听懂了 , 还会在课后追加更深入的问题 , 有时张伟连他们问的问题本身都无法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