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一点】快时尚败退后,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时尚一点】快时尚败退后,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文章图片
【时尚一点】快时尚败退后,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文章图片
作者:王明雅|编辑:葛伟炜
“接力棒交给谁?”
好文4788字|8分钟阅读
题图源自电影《破坏之王》
大多人或许并不清楚“快时尚”三个字的准确定义 , 但提到它 , 总能在脑海里浮现出那几个硕大的服装品牌logo:H&M、ZARA或GAP , 有时包括UNIQLO(优衣库) 。
这当然是对的 。 依靠对最新高端时装设计的快速复制能力 , 过去三十余年间 , 以上述品牌为代表的快时尚巨头们总能将流行元素批量、迅速地供给于全球的年轻人 , 过程中 , 它们轻易地完成了资本累积 , 并实现全球化扩张 。
全球零售业中 , 快时尚的贡献举足轻重 。 有统计数据表明 , 2020年 , 其全球市场产值达251亿美元 , 并将以21.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 到2030年 , 产值将达1920亿美元 。
猛兽的另一面 , 却又是羸弱的 。
近些年 , 笼罩在快时尚身上的关键词是撤店、缩减与退离 , 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一个曾被视为掘金地的超级市场 , 也是如此 。
上个月 , 行业的焦点是H&M中国首店闭店;这个月 , 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旗下三大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同时于月底关张 。
新零售商业评论也观察到 , 在包括北京、上海、山东和江苏等省市在内的数十家GAP门店 , 近期正在集中关店清仓 , 大多因租约到期 , 品牌不再续约 。
旧事物离开 , 按照常规的故事逻辑 , 取而代之的新事物应当箭在弦上 。 遗憾的是 , 市场正在形成一个中空地带 。
尤其越来越多女性消费者觉察到 , 走入线下 , 再难买到合适的衣服 , 动辄数百上千的女装店内 , 价格与品质不成正比已是常态;转身入淘 , 则面临货不对板、预售期长等额外焦虑 。 而BM与UR等品牌的风靡 , 又撇不掉制造女性身材焦虑的非议 。
大型快时尚品牌接连撤退 , 不止带来了消费者层面的迷惘 , 矛盾存在各处 。
疫情当下 , 挣扎求生的商业地产们也在失去稳定的招商支柱 。 快时尚们过往占据的黄金铺位 , 曾在新消费火热时被新品牌们争抢 , 但新消费泡沫散去 , 如何抉择 , 又是一个艰难命题 。
很遗憾 , 快时尚撤退后 , 还没找到一个能打的 。
快时尚尴尬
三里屯路与工人体育场北路交汇的十字路口西北侧 , 矗立着国内著名的商业街区——北京三里屯太古里 , 一个年轻人与时尚弄潮儿集聚的中心 。
太古里南区繁华 , 从西至东 , H&M、阿迪达斯和优衣库 , 一字排开 , 曾占据了它外围最黄金的三大铺位 , 并分别成为地标性的存在 。
眼下 , 优衣库腾挪至改造完成的太古里西区 , 升级成为北京首家全球旗舰店 , 阿迪达斯同样要升级 , 打造亚洲旗舰店 , 反而是其中传了多年要撤店的H&M , 成了唯一不变的那个 。
【时尚一点】快时尚败退后,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文章图片
消费者的耐心似乎见顶 。 “H&M什么时候撤走 , 它不配留在那个位置 。 ”“换成它家的COS也比现在好 。 ”社交媒体上 , 有网友如是吐槽 。
作为H&M在国内的第200家门店 , 这里一度被视为集团在中国市场发展的里程碑 , 2014年5月底开业时 , 还请到了当红歌手吴莫愁 , 热闹隆重 。 不到十年时间 , 却又成为“被嫌弃”的存在 。
这个成立于1947年的瑞典时装品牌 , 进入21世纪后才选择进军亚洲市场 , 2007年 , 选址上海淮海中路651号 , 开设了国内首店 。 上个月 , 该店宣布正式撤店关闭 , 又被视为衰败的里程碑 。
H&M当然只是一个行业的缩影 。 单最近 , 就有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旗下三大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同时告别 , 将于7月份停止中国地区的运营 。
分析普遍认为 , 快时尚的颓败主要归因于电商崛起和消费者心态变化 。
一方面 , 网购的发达使得人们再难走进线下 , 而电商平台能够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服饰品 , 快时尚不再是必须;另一方面 , 从90后开始 , 到如今的00一代 , 年轻人愈发追求品质和个性化需求 , 快时尚看起来不再“性感” 。
自然 , 其中各家也有各自的问题 , 如H&M涉“新疆棉”事件 , 引发消费者抵制潮 , ZARA母公司重新归置产品线 , 以期转型 。
由此 , 回到三里屯太古里的黄金铺位:
当消费者主动“抛弃”、甚至想三里屯所想、直接去H&M化 , 是一道关乎调性的是非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