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崧泽遗址:上海最早进行大型科学考古发掘的古文化遗址

上海的考古工作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 。 早年曾有“上海无古可考”之说 , 经过上海考古界80余年的不懈努力 , 发现了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广富林遗址、马桥遗址、青龙镇遗址等丰富的文化遗存 , 以实证表明上海地区史前文化开端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马家浜文化 , 其后经历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广富林文化 。
上海地域虽小 , 但已经确立三个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崧泽文化”、“马桥文化”、“广富林文化” 。 上海的考古发现证明上海地区历史文化渊源流长 , 内涵丰富 , 这些文化遗存足以串联起上海古代文明发生、发展的轨迹 , 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
《古代艺术》近日走访了上海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和广富林遗址 。 并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文明之美看东方》 。
“上海的遗址有它们不同的历史特点和文化看点 。 崧泽遗址的特点是体现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面貌 , 有上海最早的文化遗存;福泉山遗址的亮点在于良渚文化阶段 , 尤其是在良渚文化晚期可谓上海的中心;广富林遗址的精彩在于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被完整地保存 , 并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高峰 。 ”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对澎湃新闻表示 。
崧泽遗址:把上海历史推至六千年前
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的崧泽遗址是上海乃至太湖地区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 , 也是第一个以上海的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崧泽遗址发现于1957年 , 至今已进行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发掘、保护和研究 。 它是上海最早进行大型科学考古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 发现了上海最早的水稻、上海最早的先民踪迹、上海最早的房屋基址和最早的直筒型水井等 , 把上海的历史一下前推至6000年以前 。
【历史故事】崧泽遗址:上海最早进行大型科学考古发掘的古文化遗址
文章图片
2014年发掘区航拍图
崧泽遗址的核心区现为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 。 该遗址博物馆经过10余年的筹备和建设 , 于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 。 博物馆当年是直接建在经过发掘回填的遗址原址之上 , 处于崧泽遗址最核心区域 , 当年的墓葬及“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房”都是在这块区域被发掘出来的 。
崧泽遗址博物馆并非现在严格意义上的“遗址博物馆” , 因为展示的并非遗址本体 。 相较整个崧泽遗址约15万平方米的保护范围 , 崧泽遗址博物馆的占地面积仅为其十分之一 。 在没有发掘状态下 , 遗址保护区的形态跟正常的土地并无二致 , 举目望去四下是成片的农田和绿地 。 我国文物保护的十六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 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 所以后来的历次发掘基本都是配合基建需要 。 崧泽遗址博物馆可以说是目前公众唯一能够看到、可供回溯当年崧泽考古发掘痕迹的处所 。
遗址所在的青浦区崧泽村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 周围河港交错 , 农田棋布 , 这仍能反映在当下崧泽遗址博物馆周边生态中 。
【历史故事】崧泽遗址:上海最早进行大型科学考古发掘的古文化遗址
文章图片
崧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本文现场图片:澎湃新闻采访人员陈若茜
走过崧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 站在通往遗址博物馆的石桥上 , 底下是一条东西向的小河流 , 河道很窄 , 未经修整 , 沿河岸成片的芦苇弯弯曲曲向远处延伸 , 仿佛眼前的小河就是数千年前远古先民临河而居、围猎捕鱼、繁衍生息的那条河流 。
【历史故事】崧泽遗址:上海最早进行大型科学考古发掘的古文化遗址
文章图片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前的小河流
宋建对澎湃新闻介绍说 , 松泽遗址的保护实际上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 , 第一阶段当时的文保理念还比较落后 , 在整个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所占的比重比较低;第二阶段也就是90年代以后 , 文物保护意识提高 , 在建设工作中将文物保护作为一种总体思路在做;到了本世纪 , 随着上海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考古理念的提高 , 考古工作不再局限于生活区 , 埋葬区的勘探和保护 , 更大范围的生产区也被纳入考古和保护视野 。
【历史故事】崧泽遗址:上海最早进行大型科学考古发掘的古文化遗址
文章图片
崧泽遗址60年代墓葬清理工作照
【历史故事】崧泽遗址:上海最早进行大型科学考古发掘的古文化遗址
文章图片
20世纪60年代发掘人员合影
松泽遗址它的级别并不高 , 应该算是一个史前人类的普通村落 , 但是展现了上海这片土地上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 同时 , 崧泽文化的发现填补了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的缺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