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季羡林的人生信条: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历史故事】季羡林的人生信条: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文章图片
1974年 , 在新疆七个星千佛洞附近 , 几个工人挖出了一张神秘的卷宗 。
上面的文字 , 如同天书一般 , 没有人能看得懂 。
根据卷宗出土的地点 , 人们推测 , 卷宗上的文字 , 应该是失传千年的吐火罗文 。
而全世界能读懂这种古老文字的人 , 不超过30个 。
让谁去破译这些卷宗呢?人们想到了我国唯一的吐火罗文大师——季羡林 。
【历史故事】季羡林的人生信条: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文章图片
当人们把卷宗 , 递到季羡林面前时 , 73岁的季羡林 , 喜出望外 。
他发现上面的文字 , 正是自己得心应手的吐火罗文 。
不过 , 当时的卷宗破损严重 , 页序还是混乱的 。
季羡林足足用了17年的时间 , 才破译了全部残卷 。
1998年 , 季羡林整理的《弥勒会见记》正式出版 , 震惊了中外语言学界 。
人们一致认为 , 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吐火罗文研究 。
很多人甚至不敢相信 , 如此浩大的工作 , 居然是由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 , 独自完成 。
一时间 , 赞誉纷至沓来 。
人们把季羡林称为“学界泰斗”、“国学大师”、“民国大家”……
在外人看来 , 季羡林满身光环 , 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学者 。
但季羡林却说:
“桂冠一摘 , 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 , 露出真面目 , 皆大欢喜 。 ”
坦坦荡荡做人
学生时代的季羡林 , 很喜欢写日记 。
日记里有几句话 , 至今看来 , 仍让人忍俊不禁:
“早晨忽考法文 , 结果一塌糊涂 , 真是岂有此理 。 ”
“早晨躺在被窝里 , 只是不愿意起 。 ”
“我以为老叶(老师)不上班 , 他却去了 , 我没去 , 不知放了些什么屁 。 ”
“看清华对附中女子篮球赛 。 说实话 , 看女人打篮球 , 其实不是去看篮球 , 是在看大腿 。 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 , 只看半场而返 。 ”
毫无顾忌的话语 , 洋溢着青春少年特有的轻狂和幽默 。
【历史故事】季羡林的人生信条: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文章图片
长大后 , 季羡林把年轻时写的东西 , 编撰成了《清华园日记》 。
编辑建议他 , 把那些“毁形象”的口水话删掉 。
可季羡林歪头想想 , 没同意:
“这些话是不是要删掉呢?我考虑了一下 , 决定不删 。
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 , 今天不是圣人 , 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
我要把自己活脱脱地 , 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 ”
言语之中 , 自是一番“大英雄能本色 , 真名士自风流”的磊落胸襟 。
季羡林曾说 , 自己的人生信条 , 是“假话全不说 , 真话不全说 。 ”
本着这样的信条 , 季老无论在什么场合 , 都净讲大实话 。
有一次公开采访 , 白岩松问季羡林:
“先生的文字 , 到现在有八百多万字了吧?”
季羡林挠挠头:“哎呀,那里边水分也不少 。 ”
北大校庆时 , 杨澜问季羡林:为什么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 , 回到中国?
季羡林回答:“钱多 。 当时一个副教授五十元 , 一个正教授八十元 , 而一石米才两元 。 薪水和物价实在悬殊 , 所以选择回国 。 ”
95岁高龄时 , 有人询问季老的健康状况 , 他照样语出惊人:
“我的身体还可以 , 唯一的变化就是头发没有了 , 真是无法无天 。 ”
因为学术成就显著 , 季羡林晚年时 , 被别人贴上了三大标签: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
结果季羡林一听 , 差点拍案而起:
“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 , 遑论‘大师’!”
他忙忙地写了一篇文章澄清 , 并且昭告天下:我不过是一介平民 , 恳请摘下我的“大师”桂冠 。
【历史故事】季羡林的人生信条: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文章图片
古往今来 , 有多少人费尽心思 , 打造“大师”、“行家”的人设 , 巴不得别人往自个儿脸上贴金 。
但季羡林偏不 , 他撕下所有标签 , 向世界展现出自己最真性情的一面 。
就像鬼谷子说的:
“知世故而不世故 , 历圆滑而弥天真;善自嘲而不嘲人 , 处江湖而远江湖 。 ”
拥有一颗自在平常心的人 , 心中始终保留着一方诚挚热烈的天地 。
任凭外界的声音如何喧哗 , 他们总能遵循本心 , 做回自己 。
不拘一格治学
虽然是公认的国学泰斗 , 但季羡林却是一位“偏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