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十二年|那些心口不一的晚清保守派,揣着明白装糊涂( 二 )


比如说 , 英国官方有一次请刘锡鸿去参观监狱 , 刘锡鸿拒绝了 。 他心想 , 肯定是事先做过布置了 , 看不到真东西 。 但是他很有心 , 把这个监狱地址记下来了 。 有一天 , 他走到那儿突然提出说要进去看看 。 他去了之后 , 说这个监狱很人道 , 对犯人的待遇很好 , 而且还训练他们一技之长 , 使他们出来以后有正常的谋生手段 , 真是仁义啊 。
还有一次 , 英国某个部门让他去参观济贫院 , 他说这个也是事先做过布置了 。 但是他后来又跑去微服私访了一通 , 觉得真是不错 。 他又跑到伦敦以外的地方去看了一下 , 后来他说英国济贫院很多 , 除了伦敦以外 , 城乡都有 。
在刘锡鸿看来 , 这里简直是好到家了 , 穷人没有饭吃、没有衣穿 , 只要申请 , 国家可以给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 我们现在认为这是很低档的东西 , 他当时认为是好得不得了 。 而且他发现这的确是英国的一个制度性的安排 , 他说这真的是“仁义之极端也” 。
刘锡鸿觉得 , 英国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家 , 这个国家上下同心 , 以礼治主 , 不传国事;这个地方无闲官 , 无游民 , 无上下隔阂之情 , 无残暴不仁之政;地方整齐肃穆 , 人民欢欣鼓舞 , “不徒以富强为能事 , 诚未可以匈奴、回纥待之矣” 。
很多中国人说 , 西方人除了能打仗以外 , 没有什么别的长处 , 就是匈奴、回纥一流 。 可是刘锡鸿就说了 , 西方人很讲仁义道德 , 而且这一点是中国不了解的 。
1870年代 , 中国和日本当时的关系不错 , 这两个国家彼此比较了解 , 到了西方他们都是东方人 , 可以说他们都算老乡 。 因此 , 他们经常串门 。 有一次 , 日本公使来吃饭 , 就和郭嵩焘聊天说 , 我们这两个国家没有钱 , 国家征税 , 老百姓很反感 , 不愿意交税 。 英国这个国家 , 老百姓很愿意交税 , 这是为什么呢?
刘锡鸿就说 , 英国人征税那是老百姓选出议员在议会中决定的 , 大家都需要这个公共服务 , 那大家当然是愿意了 。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无代表、不纳税” , 刘锡鸿虽然没有用这个词 , 但是他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 。 他说 , 我们征税 , 老百姓谁愿意交啊?征税去干什么?谁不都知道 , 当然没有人愿意交了 。
郭嵩焘听了以后很惊奇 , 郭嵩焘在日记中说 , 想不到刘锡鸿还有这种见识 。 刘锡鸿这个人在自己的日记中对英国是这样的评价 , 可是他在朝堂上讲的是什么话呢?完全相反 。
所以 , 当时中国人 , 在朝堂上讲称赞西方的话是比较少的 , 因为政治不正确容易遭受迫害 。 像郭嵩焘就是因为“每叹西洋国政民风之美” , 结果被打了小报告 , 被罢官了 。 有些人说他是汉奸 , 要治他的罪 , 后来还是曾国藩这些人把他保下来的 。
可是打郭嵩焘小报告的这些人实际上比他还要清楚 , 像刘锡鸿就是 。
张树声:临死吐露心声
当时还有一种人 , 他不打小报告 , 但是也闭口不谈这些敏感问题 。 像李鸿章的副手张树声就是这样 。 他在思想史上没有丝毫的地位 , 因为他不是思想家 , 也没有什么著作 , 但是他是个官场老手 , 官做得很大 , 而且基本上都是在通商口岸附近当大官 。 他也组织人去研究洋务 , 而且还招罗了一些像薛福成这样的人当他的幕僚 。 因此他虽然没有出过国 , 但实际上他对西方是了解的 。
张树声说过一些很保守的话 , 他曾经给皇帝写奏折 , 说“论中国声明文物高出万国之上 , 自强之道除练兵、造船、简器数端外 , 不必一一效法西人” 。 也就是说西方没有什么可称道的 , 就是能打仗 , 所以军事方面我们可能要学一学 , 其他方面就用不着学了 。
可是到了1884年 , 这个时候他得了重病 , 他口授了一封给皇上的遗折 。 这个遗折用马送到北京 , 送到北京时他已经死了 。 我们通常讲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 他临死也就不用考虑当官的事了 , 于是他讲了一番心里话 。 他说 , 我们现在要向洋人学习 , 而且主要不是学习军事 , 要学体不是要学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