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解释是考虑到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变化 , 以及公司自身业务发展规划——绝大部分业务都在国内市场 , 此时退出美股市场完成私有化正是合适的时候 。
而媒体给出的猜测中 , 讨论度最高的有这几个:
- 股价低迷、市值大幅缩水 , 投资者对前程无忧的商业模式感到担忧;
- 近年来争议多多 , 还多次被315晚会、工信部点名 , 前段时间甚至闹出了泄露简历信息的丑闻;
- Boss直聘等新平台大受欢迎 , 前程无忧的传统招聘模式可能已经过气;
- 等等等等……
(图片来自网络)
不否认 , 前程无忧肯定有自己的烦恼和问题 。 但客观地说 , 线上招聘行业的每一个参与者 , 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问题 。
眼前这份财报 , 以及即将到来的退市 , 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前程无忧自家的成绩和不足 , 更是整个中国线上招聘行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
以小见大 , 通过前程无忧给资本市场的这份“告别礼”窥探整个行业的格局 , 才更有意思 。
02烧钱的营销战 , 被裹挟前行的巨头要想剖析线上招聘行业的发展状况 ,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其业务模式 。
以极具代表性的前程无忧为例 。
众所周知 , 在前程无忧的营收版图里 , 招聘服务和其他人力资源服务 , 是最主要的两个板块 。
前者是整个集团最核心的业务 , 主要盈利方式就是向企业提供从职位发布、简历搜索、广告展示到预约面试的一条龙服务 , 并收取相应费用 。 而其他人力资源服务 , 则以校园招聘、商务流程外包服务(BPO)为主 ,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厂外包用工需求激增 , BPO对营收的贡献明显超过校园招聘业务 。
在早些年 , 这套稳定的盈利模式为前程无忧等在线招聘平台带来了长足发展 。 2015-2018年期间 , 前程无忧股价翻了四番 , 最高涨至114美元的高位 。
(图片来自富途牛牛)
但 , 注意了 , 没有一个业务模式是完美的 。
线上招聘平台这套模式的问题 , 也显而易见:无论是招聘服务还是其他人力资源服务 , 说到底都是做B端生意 。
2018年年中 , 前程无忧时任CEO简思怀在接受凤凰网专访时透露 , 前程无忧100%的收入都来自B端 。
除了前程无忧之外 , 过去这十多年 , 极度依赖B端业务的在线招聘平台 , 不胜枚举 。
Boss直聘今年8月份发布的上市后首份财报显示 , 面向B端的在线招聘服务收入占总营收的99%;智联招聘在2014年向美国证交会提交的招股书中列明 , 面向B端的在线招聘服务营收占总营收的84.3% 。
(图片来自凤凰网)
在招聘市场最为繁荣的那几年 , B端的钱确实够前程无忧赚的了 。 按照简思怀的说法 , B端客户对前程无忧套餐的复购率一直很高 , 光是他们2017和2018年就为近2000家雇主提供了校园招聘服务 。
但过于依赖B端 , 也有两个突出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严重性在疫情期间被无限放大 , 还可以说是难以预料的“天灾” 。 但后一个问题 , 给各大在线招聘平台带来的烦恼 , 可就是一次体系性的考验了 。
第一 , 对宏观经济大环境反应敏感 , 过于单一的业务和营收结构无法提供足够的抵御风险能力;第二 , 随着涌入赛道的玩家越来越多 , 优质资源“僧多粥少” , 存量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
毕竟在线招聘平台的存量竞争 , 不仅要争夺作为米饭班主的B端商家资源 , 也要争夺B端商家最重视的优质求职者资源 。
依然以前程无忧为例 。
这位在线招聘老大最直接的烦恼 ,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成本上升 。
更准确地说 , 是营销成本的上升 。
撇开一般运营支出不说 , 广告、营销费用的增加 , 更凸显了线上招聘平台在客源、流量争夺上的激烈对抗 。
根据极光调研公布的数据 , 超过80%的用户使用至少两个招聘APP , 而在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用户中 , 有超过35%的人使用3个及以上的招聘APP 。
从中折射出的问题是 , C端用户对招聘平台缺乏粘性 。 招聘平台想赚B端的钱 , 就必须给它们提供足够的 , 且优质的求职者资源 。 在始终无法提高用户粘性的情况下 , 烧钱打广告就是唯一的方法 。
(图片来源见水印)
前程无忧的财报显示 , 其二季度销售和营销费用较去年同期激增55.7% , 达到4.556亿;广告和推广费用更是大幅增长86.9% , 达到1.274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