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银行|九卦 | 银行考核为什么不灵了?请领导反思一下( 五 )


(3)渠道相关
运营指标与渠道相关 , 从AARRR指标的意义中就能看出 , 很多指标看起来是一个指标 , 但细分起来可以细分到诸多不同的渠道 。 比如:DNU日新登用户数、D1RR次日留存率 , DCR日流失率等指标都与渠道直接相关 。 银行能算到不同渠道的成本不同 , 但却绝想不到不同渠道所覆盖的流程也是不同的 。
比如:银行觉得可以减少基层网点 , 减少基层员工 , 因为人力服务成本远高于电子渠道、自主渠道 , 这里的“人力服务成本”指的是“留存成本” , 却没想过两点:一是银行服务的新登用户数几乎都是“人”这个渠道带来的;二是考虑渠道是不是得考虑渠道的成本收益比?而“人”这个渠道的收益转化能力是不是全渠道最强的?
此外 , 银行KPI考核越往基层越只看“销售” , 也就是客户的收益转化 , 压力传导到渠道 , 从AARRR看 , 这就是空中楼阁了 。
(4)必然指标和概率指标
运营指标的设定 , 得清楚地认识有些指标是必然指标 , 而有些数据是概率指标 。 通常 , 越接近结果的指标就越是概率指标 , 而越接近流程的指标就越是必然指标 , 其中 , 与人相关的指标通常都是概率指标 。 因为结果指标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 而人又是所有因素当中最不稳定的因素 ,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工具的绩效考核 , 最主要的职能就是降低这种不稳定性 。
同样在考虑成本的时候 , 必然指标的成本基本固定 , 也能测算出要发生改变需要投入的成本 , 但概率指标的成本不仅不能测算出来 , 还得再多考虑一个机会成本 。 大家到这里就理解了 , 必然指标是拿来运营的 , 而概率指标是拿来考核的 。 比如:“ATM开机率”就是一个必然指标 , 只要运营流程设计合理执行到位 , 那开机率一定可以在95%以上 , “存款”就是一个概率指标 , 受客户基础、客户经理专业度、周边客群结构、季节等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
所以 , 考核是运营指标体系的一部分 , 如果不能把考核还原成运营体系 , 那么就有割裂性 , 用一句俗话表示 , 叫做“拍脑袋” 。
3、中行的网点效能分析体系简介
银行业几乎没有完善的运营指标体系 , 从广义上来说 , 只有中行的“网点效能分析体系”最接近一个比较完整的运营指标体系 。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模块完整
从这个体系的模块设置上 , 有五大部分:客户类代表未来 , 包括公私客户数量及结构;收益类代表结果 , 包括营收、成本、拨备的数量及结构;规模类代表过去 , 包括公私存贷余额及结构;能力类代表现在 , 包括电子自助渠道的规模、运营核心数据以及人员的数量结构和专业程度 。 我从未见过如此完整的运营数据模块 。
(2)数据成体系
网点效能分析体系包括140余项 , 很多数据之间形成良好嵌套 。 比如:拨备指标影响利润贡献 , 拨备越高利润就减少 , 但拨备回吐也会让利润暴增 。 良好的嵌套体系能尽可能无死角地观测运营的整个过程 。
(3)连续静态
每月一次的数据发布 , 让每次数据都是静态的 , 但坚持每月一次的静态数据依然能发现网点运营的问题 , 并找出解决办法 。 只是频度不够密集 , 不能将运营管理做到更细致 。 比如:某个月从总行向下搞了3个全国性揽客活动 , 那下个月客户数据增长 , 就不能显示哪个活动有成效了 。
(4)与流程无关
与互联网相比 , 银行的考核大部分都是从产品收益出发 , 所以与流程无关 , 往往与产品相关 。 这套网点效能的评价体系没有与产品相关、也没有与流程相关 , 这是不足 , 但与渠道相关 , 也是与流程很接近的观察角度 。 当然 , 因为很多传统银行的决算方式是以网点渠道为单位的 , 所以与渠道相关的评价体系已经比银行现有KPI考核更进步了 。
三、重构银行考核
所以 , 银行现有考核体系已经可以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 而需要一整套运营指标体系来管控银行运营的各个环节 , 并根据科学的数据依据进行产品调整、资源调整、工作重心调整 , 避免拍脑袋、压任务、推责任 , 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 解决银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 保障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 。
1、基本原则
重构银行考核的基本原则有三点:
(1)先有运营后有考核
先从总体上构建运营流程 , 以流程为中轴构建运营指标体系 , 然后从中选择与人相关的指标构建考核体系 。
(2)考核概率管理必然
对指标的应用上:采取对必然指标进行管理 , 保证运营平稳高效;而对概率指标进行考核 , 促进概率稳定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