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知识|应该如何评价藩镇制度?近八百年内最稳定的政治格局( 二 )


在这个过渡阶段 , 由于豪门士族的逐渐消亡 , 文官集团还未成长起来 , 使得受压制的军人力量失控了 。
力量角逐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 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 如果皇帝打算扳倒葫芦 , 那么瓢自然会起来 , 反之亦然 。
在豪门士族压制军人力量的时候 , 皇帝还可以用分封诸王和重用外戚的方法来制衡豪门士族 , 可等这股力量逐渐消亡之后 , 诸王和外戚也很难与军人力量竞争 。
唐玄宗逃到西南之后 , 为了制衡唐肃宗 , 曾一度分封过诸王;唐肃宗初至西北的时候 , 曾一度让外戚参政 。
除了这两个特例之外 , 后面的大唐皇帝都没能继续重用诸王和外戚 。 或者说 , 无力再动用 。
正史知识|应该如何评价藩镇制度?近八百年内最稳定的政治格局
文章图片
中国历史的脉络 , 其实是非常清楚的 。
在战国之前 , 分封制是一种最普遍存在的权力格局 。
秦朝短命不多说 , 在西汉曾有过较长时间的集权统治 , 但到了东汉以及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乱前)时期 , 帝国的主角不是诸王就是外戚 , 例外的时候非常罕见 。
而安史之乱后的五代十国 , 帝国主角通常都是纯粹意义上的军人力量 。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 , 皇权其实没有任何神圣可言 , 被废被杀被当做傀儡的皇帝实在太多了 。
而到了宋、明、清这三个朝代时 , 诸王、外戚和军人力量虽然偶有呼风唤雨的时刻 , 但在大多数时候 , 他们都不是帝国的主角 。
这种脉络分明的历史轨迹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如果用唯心史观来解释 , 自然是因为皇帝的思想道德发生了变化:以前皇帝都喜欢重用诸王和外戚 , 后来的皇帝思想境界高了 , 于是弄出一套科举制 , 开始重视寒门和平民 。
我始终强调一个观点:批判的武器 , 无法替代武器的批判 。 想要靠某人或某些人的道德水准提高社会组织性和积极性 , 纯属天方夜谈 。
如果用唯心史观来解释 , 通常会把宋代之前大多数皇帝的智商无限拉低 , 否则很多问题无法解释 。
最简单的一点就是 , 诸王和外戚占据优势地位的危害性 , 随便一个初中生都明白 , 可为什么在某个漫长的时期里 , 大多数皇帝都要这样做呢?
最重要的是 , 从唐玄宗起 , 为什么大多数皇帝普遍都不这样做了呢?
正史知识|应该如何评价藩镇制度?近八百年内最稳定的政治格局
文章图片
如果我们用唯物史观来解释 , 这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
皇帝制衡天下的不二法则 , 永远都是构建各种权力系统的平衡制约 。 而构建权力系统的关键点在于 , 权力的各个关键节点都必须足够冷静 , 否则无论权力系统构建得多巧妙 , 也总有突然被打破的时候 。
如果不加分析 , 那么各种平衡制约的政治格局 , 从外表看上去都是幼稚且荒唐的 , 因为随便一个初中生都知道 , 分封诸王、重用外戚和重用宦官都是不对的啊!
可问题是 , 在皇权无法突破豪门士族制约的时候 , 不这样做还能怎么做呢?
如果我们把皇权运作的平衡制约关系分析出来 , 并且证明皇帝看似愚蠢的行为 , 实际上都是非常有深意且不得已的选择 , 会发生什么事呢?
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皇权并没什么神圣性和神秘感 , 皇帝也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真龙天子 , 一切权力格局都是现实权力博弈的产物 。
【正史知识|应该如何评价藩镇制度?近八百年内最稳定的政治格局】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 可历史浪漫主义者偏偏不喜欢这个现实 。
正史知识|应该如何评价藩镇制度?近八百年内最稳定的政治格局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