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说自话的九窍|从出师表看诸葛亮北伐的无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今天下三分 , 益州疲弊(显然 , 诸葛亮认为 , 蜀汉是三国里最弱的一个 ,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为什么?一言以蔽之 , 落后就要挨打 。 可是 , 为什么孔明要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呢?能不能采用“取乱侮亡”的休生养息策略呢?从诸葛亮早年向刘备提出的隆中对来看 , 孔明在当时的确是这样打算的 , 可是关羽和刘备之间的矛盾 , 孔明的确不可能那么有远见 。 我已经说了 , 真正致使关羽失荆州的是刘备 。 在早 , 刘备是一直按着孔明隆中对的方针实行的 , 可是 , 在夺取益州之后 , 刘备显然已经安于现状了 , 他早把“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丢在脑后 , 所要的只是一个蜀王!所以 , 荆州的丧失最终导致孔明隆中对计划的流产 , 孔明不得不另谋良策!) 。
自说自话的九窍|从出师表看诸葛亮北伐的无奈
文章图片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 盖追先帝之殊遇 , 欲报之于陛下也(虽然是褒扬之词 , 不过却也说明刘备的御人之术了——关于刘备的知人善用的才干 , 的确是古今帝王中罕有的) 。 诚宜开张圣听 , 以光先帝遗德 , 恢弘志士之气 , 不宜妄自菲薄 , 引喻失义 , 以塞忠谏之路也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陟罚臧否 , 不宜异同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不宜偏私 , 使内外异法也(这是对后主的敦敦教导 , 一代忠臣形象映入眼帘 , 回想宫中大量的说孔明是奸臣的文章 , 实在令人汗颜!) 。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注意 , 这些人都是荆襄土豪或其后裔) , 此皆良实 , 志虑忠纯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愚以为宫中之事 , 事无大小 , 悉以咨之 , 然后施行 , 必能禅补阙漏 , 有所广益(这实际上是要让后主把内政大权交给荆襄派掌握) 。 将军向宠(又是个荆襄豪族后裔) , 性行淑均 , 晓畅军事 , 试用于昔日 , 先帝称之曰能 ,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愚以为营中之事 , 悉以咨之 , 必能使行陈和睦 , 优劣得所(这是让后主把军权也交给荆襄派贵族 , 这些其实是变相地提拔 , 提拔的都是些什么人?“贤臣”!但都是荆襄“贤臣”!) 。
自说自话的九窍|从出师表看诸葛亮北伐的无奈
文章图片
亲贤臣 , 远小人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 远贤臣 ,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先帝在时 , 每与臣论此事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愿陛下亲之信之 , 则汉室之隆 , 可计日而待也(这是些苦口婆心的教导 , 虽是孔明忠心的自然流露 , 却实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蜀汉朝中的确有很多的“小人” , 注意 , 这里 , 贤臣、小人全是双关 , 如果单从初中语文课本的讲法去看 , 那就实在是肤浅得很了 , 这些“小人”除了真正意义上的小人外 , 更多的是指武侯的政敌!即反对北伐者!可以想见 , 当时蜀汉庙堂之上对于北伐产生过极为激烈的争论 。 基本上可以断定 , 主张北伐的都是非益州派 , 包括荆襄豪族和其他北方从北方追随刘备的元老派 , 实际上刘备入蜀以后 , 荆襄派内部就开始联合了 , 荆州丢失后 , 断了根源的荆襄派内部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 , 当然 , 粘合剂绝不是对蜀汉的忠心 , 而是在蜀汉朝廷中共同的利益!
反对北伐的 , 就是益州的土豪 , 如谯周 。 为什么?为什么荆襄派主张北伐而益州派坚决反对?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 从东汉中后期起 , 地方豪族对于地方政治开始起作用 , 以至于到了南北朝 , 地方豪族完全对地方有控制权 , 甚至在中央政府中也是门阀林立 , 一直持续到唐朝其实 , 这种现象在东吴就已经很明显了 , 当时是会稽豪族和吴郡豪族的对峙 , 当然 , 后者占绝对优势 , 益州土族从历史上看 , 向来势单力薄 。 不过 , 对于荆襄派的主战 , 初步认为 , 荆襄派在失去根据地荆州后 , 迫于窘境不得已对于 , 对于在朝廷政治上的强化) 。 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 , 苟全性命于乱世 , 不求闻达于诸侯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猥自枉屈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咨臣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