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报融媒体|云冈石窟:千年前的中国天才用艺术融合中西风格


浙报融媒体|云冈石窟:千年前的中国天才用艺术融合中西风格
文章图片
云冈石窟第20窟
118年前 , 一位日本学者和我一样 , 也是看着云冈石窟文物 , 惊叹得神魂失据 。
1902年 , 清末年间 , 35岁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建筑史家伊东忠太第二次到中国内地考察 。 大同是这趟考察路线中设定好的一个重要目的地 , 因为此地曾为北魏的都城平城 , 辽金时代的西京 , 他称大同是一座“情趣别致之古城” 。
但是云冈石窟 , 完全在他意料之外 。
30多年后 , 一群在北京听了伊东忠太的演讲后大受刺激的年轻人 , 也来到大同做田野考察 。 这几位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惊讶地发现 , 原来云冈石窟是如此伟大的石窟寺建筑 , 而且还有建筑中的建筑 , 窟里雕刻了许多北魏时期木结构建筑的图像 , 甚至还有外域的建筑形象 。
这次开开眼 , 变成了正式的建筑考察 , 也揭开了云冈作为民族文化融合见证的神秘面纱 。
伊东忠太的再发现
1902年6月1日 , 伊东忠太一行从北京骑马前往山西 , 6月15日到达大同 。
这趟旅行 , 伊东有备而来 。 考察手记中 , 他曾记录下事先做的功课 , “假如对二者(中国历史与中国地理)近乎无知 , 中国旅行不免会是大煞风景……”
在大同考察完华严寺后 , 伊东拜访了当地知县 , 翻阅《地方志》后 , 得知在县城西三十里有石佛寺 。 此前 , 他没有看到过学术界任何关于云冈石窟的记载 。
6月18日 , 伊东忠太骑着马向西行 , 往武州山走了约15公里 , 遂至云冈 。 行路艰难 , 加上100多年前的6月中旬 , 和今时差不多 , 大热天 。 那几天 , 伊东测过温度 , “(室外)温度计显示温高为115华氏度(46摄氏度) 。 ”
但是 , 这趟艰苦的骑行 , 是何等值得——看到云冈石窟的伊东忠太说自己“一见之际 , 舌抬不下”——“寺为大小无数之石窟;其中佛像无量数 , 自数丈乃至数寸 , 漫壁施雕刻” 。
由此 , 伊东忠太“再发现”了云冈石窟 。
之所以讲是“再发现” , “魏风堂堂”展策展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瞿炼老师说 , 因为云冈石窟并不像印度阿旃(zhān)陀石窟(世界三大佛教石窟之一)那样曾经消失在密林里过 , 后又被重新发现 。
“云冈石窟一直屹立在大地上 。 清代学者朱彝尊还曾撰写过《云冈石佛记》 。 此后才消失在学术界的视野中 。 ”
伊东忠太一行先看到了村落 。 他得穿过村民家 , 从后院才能看到已经在漫长岁月中沦落为堆放农具杂物的“作坊” , 当时石窟已经与农家的屋顶相接 。
他很快确定 , 云冈石窟“为后魏遗迹无疑也” 。 伊东原先做梦也想不到“此地竟有拓跋氏时代遗迹” 。
浙报融媒体|云冈石窟:千年前的中国天才用艺术融合中西风格
文章图片
云冈石窟第20窟
云冈石窟是座古建筑
伊东忠太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建筑”这个词汇的人 。 在云冈 , 他敏锐地意识到 , 这里有他一直在找的答案 。
云冈石窟 , 是一座古建筑 。
考古学家宿白根据《魏书·释老志》考证得出:公元460年 , 北魏皇家开始营建当时名叫武州山石窟寺的工程 , 它的基本功能是一座寺庙 。
到公元524年 , 云冈石窟基本停止营造工程 , 整座石窟寺庙群 , 东西绵延1公里 , 共有200多个大大小小的石窟 , 5万多尊佛像 。
按照宿白的分期论 , 以著名的第20窟露天大佛往东的五个洞窟 , 即昙曜五窟 , 为第一期所建;往东的石窟 , 为第二期工程 , 建于471年~494年北魏迁都洛阳以前;第20窟以西 , 是建于471年迁都洛阳以后的第三期石窟 。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灅(lěi)水》篇中是这样描述云冈石窟的:“凿石开山 , 因岩结构 , 真容巨壮 , 世法所希 , 山堂水殿 , 烟寺相望 , 林渊锦镜 , 缀目新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