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石商业评论|“硬核”的中联重科与低调的掌门人詹纯新( 五 )


砺石商业评论|“硬核”的中联重科与低调的掌门人詹纯新
文章图片
大环境不好 , 收购CIFA又耗费了企业大量的资金 , 2009年中联重科变得极度缺钱 , 也是在这一年 , 上市之后从未再融资的中联重科着手进行定向增发 。 詹纯新为此变得心神不宁 , 因为倘若2009年年底完成不了定向增发 , 等到2010年财报出来之后 , 将会面临更大的问题 。 “时间紧迫 , 但所有人都灰心丧气觉得完成不了 , 我拍着桌子说 , 你们都回去 , 我自己做 。 当所有人都离开房间后 , 我自己一个人在那儿哭了 。 ”所幸的是 , 在2009年审发会最后一次讨论会议上 , 中联重科的定向增发通过了 。 詹纯新说 , 这是他在中联重科期间第二次痛哭 。
不过时间和市场证明了詹纯新的前瞻眼光和战略智慧 。 因为并购了CIFA公司 , 中联重科成功打入了欧美高端市场 , 成为世界混凝土机械的领军企业 , 通过融合CIFA的技术 , 中联重科还研发出了彼时世界最长臂架的混凝土泵车 。 另外 , 正因为收购了CIFA , 中联得以在2009年之后的基建浪潮中 , 占领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
如今 , 中联重科成功收购CIFA的案例 , 已被写入哈佛教材中 , 詹纯新也因此获得意大利总统颁发的“莱昂纳多国际奖” , 成为首个获得该国际奖项的中国企业家 。
CIFA之后 , 詹纯新在国际市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 2011年6月 , 中联重科与德国JOST起重机有限公司在德国法兰克福签署技术转让协议 , 买断国际社会公认的塔机高端专家德国JOST平头塔系列产品的全套技术 。 通过这次整合 , 使中联重科的塔机技术迅速实现了从中国领先到国际领先的跨越 。
2012年8月 , 中联重科首次海外建厂落子印度 , 与印度Electro-Mech公司合资建立塔式起重机业务基地 。 2014年 , 中联重科收购了荷兰Raxtar公司35%的股权 , 成为全球施工升降机巨头 。 2015年 , 中联重科布局白俄罗斯 , 通过与MAZ集团共建合资公司 , 致力于将产品覆盖到俄语区及东欧市场……
从英国的保路捷到意大利CIFA , 从德国JOST到印度Mech , 再到荷兰Raxtar、白俄罗斯 , 从出口产品到投资建厂再到建立研发基地……中联重科不断积蓄参与国际竞争的能量 , 实现“花开全球 , 跳级发展” 。
5
结语
如今的中联重科 ,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 已经成长为一家全球化企业 , 主导产品覆盖10个大类别、56个产品系列 , 600多个品种 , 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正如有观点认为:中联重科所代表的重型机械工业行业 , 已经帮助中国高端制造业实现了全球突破 , 成为中国经济前行的一个风向标 。
在技术实力上 , 中联重科的行业引领地位也非常稳固 , 其研制出了全球起重能力最大的2000吨全地面起重机、全球最长101米碳纤维臂架混凝土泵车、全球最大水平臂上回转自升式塔式起重机、全球最高的登高平台消防车、中国首台32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等一大批世界标志性产品 。 2014年 , 中联的“超大型塔式起重机关键技术及引用”技术还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这也是迄今为止 , 行业在该级别奖项中的最高荣誉 。
在企业实力以及影响力上 , 中联重科除了多年连续入选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以及中国500强之外 , 还两次荣登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挑战者”百强企业 。
对于中联的成功 , 或许是因为中联重科发展之初的国有背景因素 , 在很多人潜意识中 , 会觉得中联重科占据了太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 。 我想 , 这样的因素固然不能排除 ,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市场中 , 特别是上升到国际竞争的层面 , 能成为一家优秀的企业 , 仅靠背景资源是无法实现持久发展的 , 其根本上还是要凭借企业的实力 。
成功的企业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同的 , 比如过硬的产品质量 , 诚信的企业文化 , 勇于创新的精神、企业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苦干实干的奋斗……中联重科的成功 , 同样如此 。 大道从不远人 , 只是能做到的人和组织 , 却总是少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