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竹散人|不自知的设限是灯下黑,人生的关键在不自缚,自知的设限是知见
文章图片
王阳明的弟子萧惠喜欢佛道 。 先生警示他说:我年轻时也是 , 但后来发现儒释道三家差别只在毫厘之间时很后悔(始觉用错功) 。
萧惠请问佛道之妙 。 先生批评他:以前我说圣人学问广大 , 你不问我所悟 , 却问我所悔 。
萧惠有些惭愧 , 再问圣人的学问 。
上面的问答多少显得有些普通 , 而下面王阳明这一怼方显心学之奥妙:你这惭愧一问只是为了人事 , 让自己现在面子过得去 , 等你真想来学的时候再讲给你听 。
萧惠再三请问 。
先生这一怼更妙:刚才就跟你讲完了 , 你还迷着 。
文章图片
这段对话至少呈现了以下几个意思:
1、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喜欢佛道 , 这是“猎奇”心 , 或者说年轻人就得有股子“狂”劲 , 但这里的“狂”不是贬义 , 而是“兴趣”背后的“源动力” 。
2、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 , 于是会落入片面 , 是一种不自觉的“自我设限” 。 萧惠眼里明显只盯着别人的短处 , 也就是王阳明的“悔” , 而对王阳明的“悟” , 怕是连个取经的心思都没动 。
3、被批评过以后 , 萧惠开始问“圣人之道” 。 此处几乎是现代人的死穴 , 我见过所有教育小孩和批评下属的情况 , 居上位者无不以此开始侃侃而谈 , 尽显长者或者领导风范 。
而王阳明的答案却是:你这一问只为“了人事”(为刚才的自觉丢人找面子) , 等你真有求学之心再来问 。 一下就把萧惠的动机给挑明了 。
4、萧惠这个时候可能既羞愧又晕菜 , 只能像个晕头鸭子一样硬着头皮接着问 。 实际这个时候他的“了人事”的动机根本就没有停下来 , 所以王阳明会跟他说:刚才就已经一句话都跟你讲完了 。
文章图片
禅宗有句话叫“生处太生 , 熟处太熟” 。 萧惠当时一定像个小孩子做错了题被父母训斥一样 , 脑子里早就乱了 , 只想顺着父母的意让这事赶紧过去 。 当这招越来越奏效 , 久而久之就内化了“了人事”的行为原始驱动力 。
这是一个完全“不自觉”的过程 , 就像不知道自己学会骑车那一下是怎么会的一样 。 慢慢的 , 自己会被这个与别人的互动模式所支配 。
一切误会都是任意个“萧惠”之间的对话 。
当其中一个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 另一个却只能在这个“理由”上拆解 , 于是会拿出一个自认为能盖的住对方的“理由” , 却无法捕捉对方这个华丽“理由”背后的动机 。
当另一个需要应对的“萧惠”摆出自己更华丽“理由”的时候前者同样无法捕捉动机 , 只会继续罗织编排 , 以求再次压过对方……
最终只会演化成一场口舌之争 , 误会越积越深 。
坤卦初六爻所谓“履霜坚冰至” , 倘若“交浅不言深”时的初次默契没有形成 , 以至产生嫌隙的种子 , 以后的历次交锋必然会把这个种子养成参天大树 。
反过来说 , 有的“萧惠”甚至“理由”不够完美 , 被驳倒会仍然固执己见 , 这实际就是“动机”暴露后的无法转圜启动的自我保护模式 。
俗话说:“做人留一线 , 日后好相见” 。 倘若一人之动机被当众彻底揭穿 , 其恼怒之心必将吞噬周身 , 他日必伺机报复 。 这可是有些“得理不饶人”者给自己埋下的雷子 。
于是就不难明白 , 为何有时自己的理由再漂亮却也顶不住别人纯心找茬 , 到头来只有把自己锁起来跟自己过不去了 。
文章图片
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就是“听话能听音” , 甚至只要员工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就知道他要干什么 , 没有这个本事领导是很难当的 , 会被员工带着走 。 而一个部门的员工显然是不止一个的 , 个个都从自己的立场提要求那还来得了吗?啥工作都不要干了 。
- 无计读书|自知者明”:了解别人只是聪明,了解自己才是大智慧,“知人者智
- 挥弓探赜|汉武帝晚年自知穷兵黩武独尊儒术之弊
- 徙竹散人|中正不羁的智慧,东方朔:容貌伟岸的身姿
- 徙竹散人“外儒内法”的奥妙,商鞅变法的影响:秦法酷烈
- 天天一叶书明教五散人和崆峒五老谁更强?,倚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