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海底捞,被打回原形( 二 )


反映在财务数字上 , 海底捞的员工薪酬从2019年的79.9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96.77亿元 。 同时 , 其物业、厂房和设备——也就是各类非流动资产快速增加 , 从2019年的76.9亿元涨至2020年的120.64亿元 。
在毛利润仅增长了10亿元的情况下 , 这些投入是如何实现的?各类债务融资成了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 海底捞的短期借款金额一年之内大增35.99亿元 , 融资租赁负债增加31.86亿元 , 长期借款增加了2.45亿元 , “其他应付账款和应计费用”增加了近10亿元……
为了支撑2020年的经营局面 , 及占领疫情结束后的市场 , 海底捞进行了大规模投资 , 最终获得的结果却与战略设计大相径庭 。
疫情之前 , 海底捞的盈利能力就已经出现了持续性的下滑 , 单店盈利数字、净利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 但当时这被当做规模扩张的必然结果 。
但随着大规模门店扩张的推进 , 投资者会发现海底捞的单店盈利被明显稀释 。 对于一个市辖区能容得下多少家门店 , 海底捞此前可能进行了过于乐观的测算 。
这就涉及到一个扎心的问题:火锅的市场有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或者 , 起码海底捞火锅面对的市场没那么庞大 。
03从大类到垂类


海底捞看似占据了餐饮行业里空间最大、工业化能力最强的火锅市场 , 但实际上火锅市场里又有无数的细分小市场 。
海底捞经营的是川味火锅 , 而川味火锅在国内 , 属于火锅市场其中的一个分支 。
但有一部分消费者并没有将其定位为“海底捞川味火锅” , 而是将其逐渐视为了“火锅”的概念 , 甚至是火锅的代表 。 所有关于对火锅市场容量的测算、对于海底捞估值进行的判断 , 几乎都是以火锅市场的整体空间规模为基础的 。
最典型的估值逻辑是:火锅是一个万亿级市场 , 海底捞在其中的市场份额是6% , 而凭借强有力的资本实力、管理能力、供应链支撑 , 海底捞未来最多还有94%的市场空间可以争夺——就像疫情期间的逆势扩张一样 。
下图就是一个典型的餐饮类目分类 , 我们看到火锅被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 但实际的情况是怎样呢?火锅中包括了川味火锅、重庆火锅、铜锅涮肉、潮汕牛肉锅、鱼火锅等等 , 其中南方和北方的差异显著 , 虽然海底捞、铜锅涮肉在北方更受欢迎 , 但谭鸭血、八合里在南方也同样占据了不小的市场 。
也就是说 , 海底捞看似占据了餐饮行业里空间最大、工业化能力最强的一块市场 , 但这个市场里又有很多细分的小市场 , 有相当多的消费者因为口味稳定 , 被框在了火锅的某些细分品类中 , 真正留给“川味火锅”的市场份额可能没有想象中那般庞大 。
所谓众口难调 , 消费者口味、偏好的变化是每个餐饮企业必须面对的痛点 。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奶茶行业中 。 最早的奶茶产品几乎全都是珍珠奶茶 , 但随着产业不断细分化 , 企业都试图找到自己的垂类空间 , 包括七分甜的杨枝甘露、书亦的烧仙草 , 越来越多的细分品类跑出来了 。
对于消费者来说 , 这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消费体验 。 但对于商家企业来说 , 意味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从一个众人皆宜的大品类被干成了小垂类 , 个中滋味 , 必然不好受 。
04写在最后张勇曾经想过一个很瘆人的话题:“我怎么死的我得想清楚 。 ”
在一个可能是全球范围内竞争最激烈的行业里 , 海底捞做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 如果不把“怎么死”想清楚 , 恐怕很难能做到这一点 。
为此 , 我们看到了海底捞的标准化、看到了对员工和组织的管理能力、看到了它的品牌感、产品感 , 也看到了资本力量在其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
【海底捞|海底捞,被打回原形】平心而论 , 海底捞几乎做到了一个中餐企业能够做到的极致 , 掌控了能够掌控的所有资源 。 但即便如此 , 仍必须面对这个行业里的种种问题 。 竞争、对抗、纠缠、平衡、创新、守成 , 一道道的难题 , 如宿命般挥之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