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海底捞,被打回原形


海底捞|海底捞,被打回原形
文章图片
海底捞|海底捞,被打回原形
文章图片
海底捞|海底捞,被打回原形

文 | 程度
编辑 | 王方玉

出品 | tide-biz
大灾大难往往是检验优秀企业的试金石 。 行业在面对困境的时候 , 弱势的企业将会受到更严峻的影响 , 大量退出市场 。

头部企业则会受益于中小企业的退出 。 这样的逻辑在过去一两年时间里获得了充分印证 ,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非洲猪瘟肆虐的大背景下 , 牧原股份股价从2018年底开始上涨 , 一直持续到2021年年初;
海底捞则被视为新冠疫情的充分受益企业——餐饮门店被迫歇业造成的关店潮 , 贯穿疫情的始终 。 整个2020年 , 海底捞不断扩张开店 , 试图通过逆势布局进一步占领火锅市场 。 资本对这个策略认可度很高 , 期间海底捞股价累计涨幅巨大 。
相比股价 , 海底捞超高的估值更加引人注意——疫情之后企业业绩亏损 , 但股价被推上了更高的高度 , 市盈率随之陡升 , 长期保持在数百倍的夸张位置 。
但情况在2021年春节后发生了变化 。 自2月中下旬开始 , 海底捞股价腰斩式下跌 , 至6月中旬跌幅超过了54% , 并且没有任何止跌迹象 , 市值回落至2000亿港元下方 , 掌门人张勇也随之失去了“新加坡首富”的位子 。
疫情过程中海底捞经历的估值“大跃进” , 代表了资本对餐饮行业大变局的期待 , 但中国的疫情局面平稳之后 , 预期中火锅的报复性消费没有出现 , 海底捞对市场的快速占据也没有出现 。
在火锅赛道里 , “头部企业受益于疫情导致中小企业退出”的假设被证伪了;中餐行业的“工业化革命” , 似乎也再一次被证伪了 。
01从开店到关店


低翻台率、低坪效就意味着“供给过剩” 。
3月 , 海底捞发布了盈利预警 , 2020年年报净利润相比2019年下降90% , 也就是整体的净利润仅为约2.35亿元 , 海底捞股价从那时起就开始不断下挫 。
但在去年7月初 , 其2020年半年报披露中同样预报了难看的业绩表现 , 当时其股价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走势 。
海底捞股价表现(2019年12月至今)
上半年业绩巨亏 , 股价上涨一倍以上;全年业绩微利 , 股价暴跌接近一半 。 资本的态度为何出现如此清晰明显的变化?
表层的原因比较明显:2020年上半年疫情水深火热 , 资本判断随着国内疫情好转之后 , 消费者报复式消费会在下半年推高海底捞的业绩 , 并且逆势开店的策略和中小型火锅店退出市场 , 会给企业的业绩带来更大的弹性空间 。
但到了年报预披露时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预期中的下半年报复式火锅消费没有出现 , 海底捞的翻台率甚至到了2021年之后仍在下降——根据国信证券的测算 , 今年三月 , 海底捞餐厅的翻台率为3.5-3.7次/天 , 4月份继续下滑至不到3次/天 , 跌破盈亏平衡线 。
翻台率是投资者观察餐饮企业最看重的指标之一 。 进入到2021年一季度 , 餐饮行业受到疫情的影响实际上已经接近消失 , 而海底捞的翻台率却在不断下滑 , 这足够让投资者担忧 。
低翻台率、低坪效就意味着“供给过剩” 。 如果预期中的消费者没有涌入海底捞门店的话 , 那么为增量消费者所准备的门店就只能关掉 。
海底捞2020年半年报显示 , 当期共计关闭了6家餐厅;全年财报中则并未明确披露关闭餐厅的情况 。
根据大数据机构“极海”的测算 , 自6月22日起到2020年11月 , 海底捞的营业门店出现断崖式下跌 , 其中“9月22日跌至今年最低谷 , 仅有门店522家 。 相当于从6月22日起 , 3个月锐减门店200家” , 9月底之后才开始逐渐回暖 。
02从扩张到稀释

随着大规模门店扩张的推进 , 海底捞的单店盈利被明显稀释 。
任何商业决策都是风险与收益的结合体 , 想要获得潜在的收益 , 就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 。
对于海底捞来说 , 大规模开店最直接的风险 , 就是更高的资本投入 , 通过观察其2020年财务数据 , 我们可以看到海底捞在经受疫情歇业折磨的同时 , 还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布局 , 出血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