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考古人许宏:从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中寻找“最早的文化自信”( 二 )


世界各区域早期文明史研究表明,从农业文化中诞生的第一批城市,无一例外都是权力中心,可称为“王权城市”或都邑。中国的情形更是如此,“政治性城市”是贯穿整个古代史的主流城市形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早期城市(都邑)就是人口相对集中、居民成分复杂的国家权力中心。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一直占主导地位,经济职能则不断增强,这是贯穿先秦城市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完全脱离了政治军事中心、单纯的工商业都市在先秦乃至秦汉时代尚未出现。
上书房:您还提出一个论断,城市(都邑)是文明时代到来的唯一标志。
许宏:人类社会在进入社会复杂化或曰文明化阶段,真正可以作为这个时代社会与文化发展标志物的,都是居于当时社会结构的金字塔塔尖的高级聚落形态———中心聚落或城市(都邑)。城市(都邑)自身的发达与复杂程度,和以其为中心的区域总体聚落层级结构,决定了所处时代的性质。
诚如我的老师、考古学家徐苹芳指出,文明要素,可以先后出现在各个地区不同的文化中,但一个文明社会的产生必须是诸文明要素出现在一个文化里。更具体地说,就是诸文明要素出现在一个地点、一个遗址里,这是最清楚不过的文明社会的产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凤瀚的观点是,只有文明诸重要社会因素的物化表现,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地理区域内均以较高发展水准汇聚为一体,从考古学的角度而言即体现于同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同一时段中,才有比较充分的理由说该社会已进入文明阶段。集中了文明诸重要社会因素的物化表现的聚落,就是城市(都邑),所以我认为城市的出现与国家和文明社会的出现是同步的。
聚落|考古人许宏:从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中寻找“最早的文化自信”
文章插图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二里头开启“大都无城”二里头至西周时代,“大都无城”是主流;春秋战国时代,防御性城郭兴于乱世;秦至东汉时代,则开启了“大都无城”新阶段
上书房:您通过几十年的田野考古“摸爬滚打”,提出二里头时代(约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20年)到汉代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中国古代都城的主流形态是“大都无城”。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一种颠覆,因为那段时期正是典型的华夏族群的上升阶段,“大都无城”体现了最早的文化自信。我们该如何定义和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许宏:我梳理中国古代都城布局演变的一个最大心得,是发现了早期都邑“大都无城”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庞大的都邑一般不设外郭城,且疏于设防。
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和国家形态的发展密切相关,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时代”林立的各类围子,到二里头出现前夕,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当时,位于现在郑州新密市的新砦大邑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反而仅有环壕相围。对外防御设施减少,但聚落里的功能区分开始加强,这便是“大都”的形态。越注重防御,说明这个时代越不安定。防御最突出的是龙山时代,其次是春秋战国时代,越是国力强盛的时代越没有各类围子。
聚落|考古人许宏:从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中寻找“最早的文化自信”
文章插图
新砦古城址大型宫殿基址发掘现场
上书房:二里头时期,人们都往都邑中心去了,其他地方地广人稀,二里头都邑是“大都无城”的一个最早典范吗?
许宏:二里头位于中原腹地,属于河南洛阳偃师区境内的一处大型都邑遗址,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的都邑,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具有明确的城市规划。
至少自二里头文化二期始,二里头都邑的规模已达300万平方米,具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中心区先后出现了面积逾10万平方米的宫城、大型围垣作坊区和纵横交错的城市主干道等重要遗存。但在我们逾半世纪的田野工作中,一直没有发现圈围起整个聚落的防御设施,仅知在边缘地带分布着不相连属的沟状遗迹,应具有区划的作用。二里头时代的设防聚落一改龙山时代“城垣辅以宽壕”的传统,在聚落内部流行窄环壕以明确功能分区、聚落外围则流行宽环壕,可以据此推断,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秩序或许是二里头时代居民选择多开挖环壕而少筑造城墙的原因。从聚落形态的角度看,二里头可能是最早集聚了周边人口的中心城市,人口由众多小规模的、彼此不相关联的血亲集团组成。所以说,二里头都邑是“大都无城”的一个最早的典范。
聚落|考古人许宏:从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中寻找“最早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