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考古人许宏:从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中寻找“最早的文化自信”

上古时期,城市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从考古学视角该如何理解“城市”的缘起?为什么说城市是文明时代到来的唯一标志?早期城邑“大都无城”这一文化现象,为什么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对当代城市实现美好愿景又有何借鉴意义?
“考古就像侦探探案,用支离破碎的线索通过推理尽可能复原历史真实,我们可能无法完全复原历史,但要怀有迫近真相的执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这样说。
许宏曾于1999年至2019年主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他在新书《踏墟寻城》中,条分缕析古代墟与城的况貌,从中权衡、思考上古历史,揭示中国古代城邑、城市遗址的特质。
聚落|考古人许宏:从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中寻找“最早的文化自信”
文章插图
《踏墟寻城》
许宏 著
商务印书馆
早期城市都是“权力中心”在考古学上表现为大型夯土建筑工程遗迹,包括宫庙基址、祭坛等礼仪性建筑
上书房:您是微博百万粉丝大V,大家都很关注您的作品。从2009年第一本面向公众的《最早的中国》到《踏墟寻城》,您已出版6本“大众学术”书,并把它们称为“小书”。印象中考古学者写的多是“鸿篇巨作”,您为何唯独偏爱“小书”?
许宏:《踏墟寻城》是我的第一本专题性自选集,所选文章集中于我的主业———中国早期城市考古。至于书名,应该是已出版“小书”中最有文学色彩的,但它又很确切,不同于当代地面以上的“寻城记”,而是通过对古代遗墟的发掘来“寻城”。
我曾在2014年领衔主编了浓缩一系列重要发现的二里头考古报告,一共有五卷本。整个团队发掘了七年多,又整理编写了七年多,使这套报告成为迄今为止中国遗址类考古报告中体量最大的一部。但也有人“诟病”说:“你们考古人挖了半天,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天书,大家还是看不懂。”如果说考古报告像“文言文”,那么我这个曾怀有文学梦的考古人,希望把它变成大家都能读懂的“白话文”,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语言转换,把要讲的故事讲明白、把要说的话说明白,这就是我出版“小书”的初衷。
聚落|考古人许宏:从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中寻找“最早的文化自信”
文章插图
上书房:您用深入浅出的笔法,从考古发现的视角阐释了城市概念和起源问题,学界对此向来有不同看法。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古代“聚落”“城”和“城市”?
许宏:上古时期,城市这个概念非常复杂。相对而言,现在的城市,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我们要讲缘起,这就是考古学的难点。
先说“聚落”,在考古学界,聚落指的是“人聚居的地方”,它对应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邑”,包含城市和农村两种主要居住形态,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区别于乡村的高级聚居形态。从具体的考古现象出发,如果聚落里有宫庙建筑、礼仪性建筑等,我们就可以判断它们已经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而从手工业作坊、金属器、武器等,可以推断产业分工和阶层分化,说明居民成分复杂化。
再说“城”,它是指人们在聚落上构筑的区隔或防御性圈围设施及拥有这种设施的聚落。这种圈围设施一般为墙垣,但也包含其他构筑物如壕沟、栅栏等,以及部分利用自然之险形成的防御系统。因而城邑遗址,就是指拥有圈围设施的聚落遗址。
城市并不是“城”和“市”的简单组合,春秋以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是一种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作为国家及其分支机构权力中心的聚落形态。中国的初期城市既可以无“城”,也不必一定有“市”,它并不是商业发达的后果和动因,也不具备贸易中心的性质,直到秦汉乃至更后的中国古代城市,都首先是作为政治中心存在的。有国外学者提炼的概念我觉得很在理,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非自给自足的社会,也就是外部依赖型的社会。如果自给自足的话就是村落,但城市必须靠着其他聚落才能存在。
聚落|考古人许宏:从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中寻找“最早的文化自信”
文章插图
上书房:与原始村落相比,中国早期城市具有哪些特征?
许宏:首先,中国早期城市作为国家及其分支机构的权力中心而出现,具有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贵族与王者作为权力的象征产生于其中,在考古学上表现为大型夯土建筑工程遗迹,包括宫庙基址、祭坛等礼仪性建筑,还有城垣和壕等等;其二,中国早期城市因社会阶层分化和产业分工而具有居民构成复杂化的特征,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使城市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非自给自足的社会。同时,政治性城市的特点和商业贸易欠发达,又使城市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的聚敛中心和消费中心;其三,人口相对集中,但处于城乡分化不甚鲜明的初始阶段的城市,其人口的密集程度不构成判别城市与否的绝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