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完全是一句带责备的话,引发的哭闹。看着桌底的孩子,老母亲的内心,是不好受的。觉察到他的委屈,想着与其生气,不如去运动,索性带他出门去锻炼。孩子刚刚还带着眼泪的脸上,早已笑容满面。在小公园里,还收获了满满一堆的称赞,他是早起锻炼的人群中,唯一的小小孩。
孩子太早起床,我心中有“怨气”,我的语气,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又给孩子带来了“怨气”。环环相扣的“怨气”,让亲子之间的互动,充满冲突。那么,关注孩子的感受时,有好的方式去处理“怨气”吗?张德芬在《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里,分享了三种处理方式:坦诚、善意、不责怪。仔细回想生活中的细节,能好好交流的时刻,不就是这三种方式的结合吗?
坦诚、善意、不责怪地交流,才能真正关注到孩子的感受。正确关注,与情绪和解。
你的言行,我的情绪盾牌同样遭遇情感上的困惑,两个人的感受却全然不同。张德芬在《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里,分享了两位女性朋友的经历。
同样觉得遇到真爱,而插足了他人的感情。其中一位,后来发现对方与多位女性有越轨行为,而忍无可忍,她最大的情绪感受是:被辜负、被利用、不被爱。而另一位,发现对方与他人聊骚而崩溃,她的情绪感受主要是:羞辱、挫败。
张德芬帮她们梳理情绪时,她们反思这些情绪的根源,在于她们的母亲。感觉被辜负、不被爱的女性,小时候努力讨好母亲,却一直做不到,并且经常被骂。另一位感受到羞辱、挫败,源自小时候母亲对她一直高要求,但无论怎样做都达不到妈妈的标准。
母亲最初给她们的情绪反应,植入了她们的生命中,后来,成了她们在感情中的情绪盾牌。我们做不了完美的父母,只能尽量做到“足够好的的父母”。
文章插图
在养娃的路上,尽量做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考虑给他们怎样的情绪盾牌时,可以重点关注两个方向:觉察和感恩。
觉察,是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对多子女家庭,觉察自己的说话、处事方式,是否有失偏颇?说出口的话,是否能做到?是否关注到孩子的感受?是否看到了他背后真正的需求?
身为父母,育儿路上,有错修正,不断成长。不在家庭中,给孩子创造“被剥夺创伤”。引导孩子养成积极的心态,因为有了“被剥夺创伤”,很容易会陷入“受害者心态”。走出“受害者心态”,最好的方式,是学会感恩。
一个人会天然感恩?怕是不会。张德芬的妈妈很能干,从不叫张德芬做家务。一次张德芬妈妈,购物回来按门铃,张德芬开门看到妈妈手上被袋子勒出的痕迹,也没有帮妈妈提东西,而是怪妈妈没有带钥匙。长大后的张德芬意识到,当时的自己,做得不太对,那时的妈妈,要教会自己一些东西。那或许是“看见”,看见父母的付出,心存“感恩”。
那么,我们让孩子感恩什么?感恩我们养育他们的辛苦?不不不。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父母让孩子“感恩”,不是感恩父母对孩子的辛苦付出。尤其是对认知水平低的小朋友来说,父母和孩子说,“我为你做了多少事,花了多少钱”,是不合适的。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自己不知道拿什么作为回报。
这些年电视剧也好,书籍也好,都有很多打着“我为你好”的“情感勒索”内容。如果父母拿着“养育孩子”的付出,让孩子学会“感恩”,并不能让孩子真正会“感恩”,而是会成为束缚他们的羁绊。那样的话,岂不是披着马甲的“情感勒索”?教孩子感恩,感恩什么?最初的感恩,是感恩“有了生命,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学会感恩,会更容易感知生命中的获得。就像开头提到张德芬课程里,觉得吃亏的那位学员,如果心怀感恩,她怕是能享受那堂课带来的能量了。
觉察、感恩,自我成长。对孩子信守承诺,关注他们的感受,在多子女家庭中,尽量不失偏颇。谁都不想做孩子的瘟神,那就努力做孩子的充电宝吧!给孩子力量,从不给孩子造成“被剥夺创伤”开始吧。
我是@弥小木,爱阅读。欢迎关注,一起感受阅读的力量。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中国人|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七:杨庆中:包容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欢团|晨读 | 欢团圆子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辛丽丽: 中国式的浪漫给了我无尽的灵感和震撼|名家谈开幕式 | 开幕式
- eszter|妈妈每周带女儿摘野菜 并利用找到的食材做饭
- 鸡舍|可生食鸡蛋成消费"新宠",它真的安全卫生吗?
- 中老年人|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竟然会加速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