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 , 禹都 ,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首都 , 华夏文明的源头 。然而 。一些志书上频频出现“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的情况 , 其实是错误的 , 其原因恐怕与对历史资料来源不求甚解、缺乏细致地分析考证有关 。
文章插图
大禹治水
一、安邑与夏县行政区域官方已有明确定论 , 国家、省、县志中记载的夏县就是从安邑县里分出来的 。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平阳府卷》是这样子描述安邑县与夏县:
安邑县 , 夏禹营安邑 , 即此地 。周、春秋时属晋 。战国时属魏 。秦为安邑县 , 河东郡治此 。汉因之 。隋置虞州 。大业初属河东郡 , 后改置安邑郡 。唐武德初改虞州 , 再改虞邑县 , 属陕州 。大历中复名安邑县 , 属河中府 。五代汉割安邑属解州 。宋、金、元仍旧 。明仍为安邑县 , 隶平阳府解州 。皇清因之编户 , 旧九十五里 , 今四十一里 。
在说及魏豹城时 , 《古今图书集成》这样说:其城二 。在(安邑)西门外一里许 , 本魏文侯所筑 , 魏武侯、魏惠王并居此 , 后惠王徙于大梁 , 项羽迁徙魏王豹于河东 , , 亦居此 , 后韩信渡军于安邑 。韩信城 , 在城南5里 。
文章插图
安邑塔
文章插图
大禹渡
夏县 , 夏禹所都之地 。周封毕公高于此 。春秋时属晋 。战国时属魏 。秦为河东郡 。汉为安邑县境 。南北朝魏太和中别置南安邑县 , 始置夏县 , 以禹旧都名 。隋初属虞州 , 后属河东郡 。唐属绛州 。五代汉改属陕州 。宋仍旧 。金元属解州 。明仍为夏县 , 隶平阳府解州 。皇清因之编户 , 旧六十六里 , 今二十四坊里 。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北魏以前 , 夏县属于安邑县 。北魏神?元年(公元428年)分安邑地置夏县” 。两汉时期 , 安邑为河东郡首县 。魏晋因袭汉制 , 仍设河东郡安邑县 。此时安邑县域辖包括现在的夏县及盐湖区(去除原解县)的大部分区域 。
北魏时 , 安邑县始分为南北二县 。明成化七年《山西通志》中载:“夏县……后魏神?初 , 分安邑东地立夏县 。”清康熙四十七年的《夏县志》中载“北魏神?元年(公元428年)分安邑地置夏县” 。
清乾隆二十八年《乾隆解州安邑县志》卷之一“沿革”中载:“后魏神?初 , 分安邑东地为夏县 , 西仍为安邑 。”
文章插图
禹凿龙门
文章插图
禹王城
1995年版《夏县志》也这样记载:“北魏神?元年(公元428年) , 安邑县改为北安邑 , 在安邑南15公里处设南安邑县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 , 改北安邑县为夏县 , 此为夏县得名之始 。”
【安邑县与夏县究竟是不是一个地方?】后南安邑复称安邑县 , 此后历一千多年 , 虽县级建制分合屡有变迁 , 直到1958年安邑县与解县合并为运城县 , 由县变为现在的街道办事处 , 而安邑之名弗改 。
所以 , 把两汉魏晋时期的“河东安邑”等同于“今夏县”起码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应该这样讲 ,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东安邑指“今夏县及盐湖区部分区域”才是准确全面的 。例如 , 卫瓘、卫夫人及安邑卫氏家族本魏晋时期河东安邑(今盐湖区王范村)人 , 就不会出现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之类的笑话了 。
二、禹王城、魏豹城、安邑县城又是如何呢?
西晋张华《博物志》载:禹作三城 , 强者攻 , 弱者守 , 敌者战 。城郭自禹始 。据此 , 则安邑应三城之设置 。
1、禹王城遗址 ,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7.5千米处禹王乡的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 , 地处青龙河平川和鸣条岗丘陵地带 , 1988年1月13日 , 禹王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城 , 历史很悠久 , 但是 , 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就是安邑城 。60年代考古专家这样认为:禹王城遗址的大城 , 城形状如梯形 , 总面积13平方千米 。四面城墙皆版筑夯打而成 , 北墙和西墙保存较好 , 一般残存2米 , 最高达5米 , 南墙和东墙保存较差 , 东墙南段已没有一点痕迹 。除北墙外 , 其余城墙都不直 。东墙长1530米 , 西墙长4980米 , 随地形起伏而曲折 , 是四个城墙中弯曲最多的 , 南墙长3565米 , 北墙长2100米 , 外侧有护城壕 。大城没有经过发掘 , 遗物堆积一般厚2米左右 。城北部有战国时代的灰坑和灰层 。城中部偏东的庙后辛庄以北 , 调查发现了一处战国中晚期的手工业作坊 , 文化遗物有锛、锄、镢、斧等器具的陶范、平首布陶范及陶罐、陶盆、铁锛等 。禹王城遗址的中城为方形 , 总面积6平方千米 。其西、南两城墙分别是大城的西墙和南墙的一部分 , 北墙长1522米 , 高1~5米不等 , 东墙现存长960米 。城内遗物丰富 , 堆积层厚2米左右 , 有战国时代遗存 , 但主要是汉代遗存 。
文章插图
李世民夏县之战
文章插图
韩信安邑之战
《左传》最早记载:禹王城所在地为王官城 。闻喜县南15里即为禹王城遗址 。
《水经注》涑水又西 , 迳王官城北 。城在南原上 。
《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四月 , 晋侯使吕相绝秦曰:康犹不悛 , 入我河曲 , 伐我涑川 , 俘我王官 , 故有河曲之战是矣 。今世人犹谓其城曰王城也 。
故郦道元《注》惟著王官城於此 , 在今闻喜县南 。闻喜县下云 , 王官故城在县南十五里 , 引《左传·成十三年》俘我王官 。
所以说 , 禹王城就是一座王官城 。王官 , 本意是王朝的官员 , 或指藩王府里的属官 , 有官但没有实职 。禹王城是一座安邑离城 。或者说是一座卫城 , 远古时代需要卫拱京师的城池 。
当然 , 也可能是夏朝的就存在的城池 , 但是 , 绝不是东周及战国时期的安邑主城 。
2、魏豹城遗址 , 现在安邑城西 , 是战国时期魏文侯都城 , 用夯土筑成 , 现留有七八百米的残存墙垣 , 比起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还要早几百年 , 是宝贵的文物遗产 , 但这个地方 , 却很少有人知道 , 就连住在禹都市场附近的人们 , 也很少有人去那里看看 。
现在刻着”魏豹城遗址”的长方形石碑 , 竖立在山西省水利学院的大门内侧 , 在一棵大杨树下的草坪上 , 石碑的下方有一段说明:“该城系魏文侯(公元前424年)所筑 , 为魏国都城 , 后因韩信擒魏豹于此 , 故称魏豹城 。总面积234257平方米 。”从上述的简短说明中可以看出 , 魏豹城遗址 , 实际上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的都城所在 , 距离现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 就好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 。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 , 魏文侯是第一代国君 , 当时地理位置优越 , 国土面积宽广 , 地跨现今的秦晋豫三省 , 变法图强 , 国力一度强盛 , 直接与秦国抗衡 。后因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 , 才受秦国侵吞 , 被迫东迁大梁 , 后被秦国所灭 。这里后来之所以被称为魏豹城 , 是由于秦朝末年 , 各地群雄逐鹿 , 各国的旧贵族纷纷起兵 , 魏豹是魏国的王族后裔 , 也起兵割据一方 , 占据着魏国都城这一险要的地方 , 后被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用“暗度陈仓”的计谋攻破了这座四面环水的城池 , 魏豹被俘 。
文章插图
安邑塔
文章插图
鸣条岗舜帝陵
《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韩信“袭安邑 。魏王豹惊 , 引兵迎信 , 信遂虏豹” 。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曹参“因攻安邑 , 得魏将王襄 。击魏王于曲阳 , 追至武垣 , 生得魏王豹” 。
猛一看好像两人都有份 , 两人都参加了对安邑的进攻 , 但是司马迁又没有明确说是谁“下安邑” 。仔细分析 , 却有玄机 。
《史记?淮阴侯列传》“袭安邑 。魏王豹惊 , 引兵迎信 , 信遂虏豹”的文字很含糊:韩信攻打安邑的结果似乎是引来了魏王豹率军迎敌 , 韩信转而攻打魏王豹将其俘获 。
《史记?曹相国世家》的记载却实在真切:“因攻安邑 , 得魏将王襄 。”曹参发动了攻城 , 并取得战果俘获了魏国的将军 。
文章插图
魏豹城(古安邑城)
这些记载 , 明确告诉我们 , 战国及汉代安邑就在运城市盐湖区安邑镇 。
攻取安邑后 , 在这里设立了河东郡 , 郡治安邑 。
所以说 , 安邑城 , 汉代乃至以前就在运城市盐湖区境内 , 别无分号 , 至于是不是夏都安邑 , 无法下结论 , 但传说是夏都安邑、禹都安邑 。
3、安邑县城 , 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安邑城 。明代《安邑县志》里是这样陈述的:“县城修建 , 古昔无稽可稽 。自后魏始 , 高四寻 , 阔半之 , 围六里十三步 , 为门四:东曰迎庆 , 西曰永宁 , 南曰南薰 , 北曰拱极 。四门重楼各一 , 角楼凡四 , 戍铺凡八 。景泰初 , 县令稽岩重修 , 隆庆县令袁弘德筑东西二月城 , 乃四面犹然土障耳 。”《安邑县志》县城图里 , 县署在城之中近西 , 有盐池东察院、南察院、北察院、钟楼、鼓楼、文庙、兴国寺、养济院、县学等遗址图标 。
文章插图
舜帝陵
我认为 , 随着时代发展 , 由于安邑古城魏豹城)狭小 , 周边全是水 , 无法进一步发展 , 于是乎 , 就围绕着古安邑城建设了新的城池 , 这就是现在安邑县城的存在理由 。因为魏豹城与安邑县城紧紧相连 。根本无法截然分开 。
三、安邑是夏都有哪些旁证 , 或者间接证据呢?
1、鸣条岗在安邑北 , 安邑应当在附近 , 安邑位于古冀州 。是黄帝、尧舜禹的活动区域 。舜是上古五帝之一 , 曾在古老河东盐池弹奏被《史记·乐书》称作“舜歌《南风》而天下治”的《南风歌》 。运城池神庙舜歌薰楼遗址 , 是舜勤政爱民之见证 , 归葬安邑北15里的鸣条岗 , 是其陵墓之所在 。禹将舜葬距离安邑7.5公里的鸣条岗(运城市北相镇西曲马村 , 原属安邑县)上 。虞舜禅位大禹 , 大禹将虞舜安葬安邑鸣条岗 , 顺理成章 。
2、从出土的殷墟卜辞 , 西邑夏就是安邑 。武丁时代卜辞中“西邑”一辞的出现 , 是作为受祭的对象 , 正与传世文献《礼记缁衣》“西邑夏”相合 , 而且《尚书 太甲》及《清华简尹诰》、《清华简尹至》 , 也有“西邑夏”、“西邑”之辞 , 可见西邑即是夏 , 夏是周人对商之前朝的一个称呼 。
《清华简尹诰》: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 。尹念天之败西邑夏 。
《礼记缁衣》:惟尹躬天 , 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 , 相亦惟终 。
《尚书汤誓》:桀都安邑 。
蔡沈《集传》云:“夏都安邑 , 在亳之西 , 故曰‘西邑夏’
《史记索隐》:“ 夏安邑 , 虞仲都大阳之虞城 , 在安邑南,故日夏墟 。”
清华简《尹至》也有发现了一段记载:“(成汤)自西翦西邑” , 也就是说 , 成汤是从西边出兵攻入夏都的 , 这段记载并非孤证 , 因为《吕氏春秋》也提到“汤犹发师 , 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 。
3、从昆吾氏部落迁徙证实 。昆吾氏是中国古代部落之一 , 夏朝末年 , 昆吾氏和与其同姓的顾国、彭姓的韦国在商汤灭夏前 , 作为夏桀的羽翼而被铲除 。昆吾氏 , 己姓 , 始祖名樊 , 为颛顼曾孙陆终的长子 。因樊的氏族部落居住在昆吾(今山西运城安邑一带) , 故得名昆吾氏 。安邑附近有樊村 , 安邑城内有昆吾亭、昆吾坊 。传说昆吾氏是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 。《说文解字》:"昆吾 , 圜器也 , "昆吾本身就是壶的别称 。安邑附近有陶村 。
4、从夏商鸣条之战证实 。《书序·汤誓》:“伊尹相汤伐桀 , 升自陑 , 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 。《史记·殷本纪》:桀败于有娀之虚 , 桀犇于鸣条 , 夏师败绩 。从中可以管窥 , 汤战前誓师后 , 从商都亳(河南洛阳偃师)出发 , 联合各方国的军队 , 采取战略大迂回 , 沿着黄河南岸 , 绕道到夏都以西的风陵渡渡过黄河 , 经过蒲坂(有絨之墟) , 出其不意 , 攻其无备 , 突袭夏都安邑(运城西) 。夏桀仓促应战 , 西出拒汤 , 同商汤军队在鸣条(运城北)一带展开战略决战 。在决战中 , 商汤军队奋勇作战 , 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 , 夏桀向南败退至中条山历山 。这是一次大迂回战略 , 战争结果 , 战略目标实现 。鸣条位于今山西运城市境内 , 中条山北 , 柏王山之南 , 东起夏县 , 西延临猗的一脊黄土 。主要区域在运城市盐湖区 。
5、山海经的地理原点证实 。相传《山海经》是大禹所写 。大家读书的时候就会发现 。山经中出发点都是晋南 。其实 。这个地方就是安邑 , 中山经从运城的薄山(中条山异名)起 , 西山经从中条山西边的华山起 , 北山经从运城峨嵋岭上的孤山起 , 南山经从中条山南起 , 东山经从中条山东的太行山起 。这也正是安邑是国家的中心 , 安邑是夏族的起源 。
6、夏大夫关龙逄冢证实 。公元前1757年 , 夏大夫关龙逄(关氏始祖)谏夏桀被杀 , 历史记录死后埋于夏桀都城安邑(盐湖区)东北二里之玉钩山 。现墓冢还在 , 墓前有安邑县政府立的重点文物保护碑 。这也证明了安邑当时就是夏王朝的国都所在地 。
7、史载解池在安邑城南 。黄帝与蚩尤曾经在河东盐池大战 。战争结果 , 黄帝胜利 。尧舜禹继承黄帝衣钵 , 活动区域皆在河东盐池附近 。古代华夏人随自然环境的变迁而迁徙流离 。禹部落联盟因留居安邑境内 , 遂有禹都安邑的传说 。都城在安邑什么地方?没有文字记载 , 没有遗址佐证 。从运城市安邑文物考古论证 , 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集聚从耕 。安邑城南有河东盐池 , 自然结晶的盐是古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 , 有国之大宝的赞誉 , 是部落争夺的极佳领地 。禹将部落联盟落脚盐池附近的安邑 , 相对更合乎逻辑与情理 。相比较而言 , 禹王城更远一点 。
文章插图
运城盐湖
8、韩信擒魏豹确切证实 。《史记》载:汉之败却彭城 , 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 , 齐、赵亦反汉与楚和 。六月 , 魏王豹谒归视亲疾 , 至国 , 即绝河关反汉 , 与楚约和 。汉王使郦生说豹 , 不下 。其八月 , 以信为左丞相 , 击魏 。魏王盛兵蒲坂 , 塞临晋 , 信乃益为疑兵 , 陈船欲度临晋 , 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鲊渡军 , 袭安邑 。魏王豹惊 , 引兵迎信 , 信遂虏豹 , 定魏为河东郡 。
由此可见 , 后来的两汉河东郡治安邑就在安邑古城 , 战国秦汉相连 , 也证实了魏国都城就在当今安邑 。
四、自古大禹祭祀祭安邑 , 并且是公祭 , 你说安邑是不是禹都呢?
历代朝廷祭祀禹 , 都在安邑县 , 于史有据 。
永始四年三月 , 汉武帝祀后土于汾阴 , 回安邑 , 顾龙门 , 览盐池 。
元和三年秋八月乙丑 , 汉成帝车驾幸安邑 , 观盐池 。九月 , 至自安邑 。
兴平二年 , 帝御牛车幸安邑 。
东汉元和三年 , 汉章帝刘炟驾临安邑 , 巡视盐池 。
建安元年春正月郊祀土 , (汉献帝)于安邑大赦 , 六月乙未 , 车驾还洛阳 。
北魏太和十六年 , 祀禹于安邑 , 令牧守执事 。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下詔曰:「夏禹禦洪水之灾 , 建天下之利 , 可祀於安邑之禮 , 自文公以上 , 可令當界牧守 , 各隨所近 , 攝行祀事 , 皆用清酌尹祭也」(《魏書.礼志》) 。当时 , 南北安邑已经分开 , 2年后 , 南安邑县复名安邑 , 实证了正宗的安邑就在现在的安邑 。毫无疑问 , 孝文帝祭祀的安邑肯定是禹都安邑 。
唐贞观十二年二月丁卯 , (李世民)车驾观盐池 。
开元五年 , 诏苏颋祀禹于安邑 。
宋仁宗朝 , 安邑盐法率病民 , 上命包拯往经度之 , 拯请一切通商贩 。
文章插图
大禹治水
作者 景永胜
- 千元内颜值与功能双在线的智能手表 千元内智能手表推荐
- 葡萄酒与酒杯的完美搭配 酒和酒杯搭配
- 【爱历史】镇海“狮王”与黄河铁牛齐名,虽经千年,却难保存,专家承认错误
- 果香味的干白葡萄酒 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与甜点的搭配
- 法拉第与特斯拉 法拉第和特斯拉
- 【游戏迷】KPL首周总结:estar依然称霸,WB与KSG让人意外,hero久竞无敌!
- 【历史故事】司马睿称帝后,为何与王导共有天下!
- 【历史故事】大陆与台湾的地图之争,产生了哪两部经典?
-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 【历史故事】“唐山九恶”覆灭:曾几何时,“唐山菜刀队”与之相比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