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院|【史学理论研究】周厚琴:当代俄罗斯史学中动乱学研究的新趋向( 四 )


“大动乱年代”呈现出这样一种进程:动乱始于最上层 , 从最高政权的危机开始 , 然后扩展至“中间”阶层和下层民众 。 国家政权无力恢复秩序 , 于是出现了外省和郊区力量组成的民军 。 国内战争又与外国干涉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 这时 , 缙绅会议的传统发挥了积极作用 , 事实上 , 正是它拯救了俄罗斯国家 。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动乱”的后果和影响 。 最初的研究者总是强调 , “大动乱”破坏了国家政权机构 , 而这些政权机构又被新王朝重建 。 但一部分历史学家发现 , 16世纪和17世纪国家的内部组织机构并没有原则性的差别 , 因此倾向于否定“动乱年代”对莫斯科国家未来发展的影响;另一部分历史学家则承认这种影响 , 并找出其中的差别 , 认为这些差别就是17世纪初危机的后果 。 俄国大动乱研究专家Д.В.里谢伊采夫(Д.В.Лисейцев)强调 , 虽然在考察动乱前后莫斯科的国家机构体系时 , 并未发现专制君主制的国家政治体制存在明显改变 , 但的确存在王朝和社会经济的危机 。 А.Ю.德沃尔尼琴科则进一步指出 , 在动乱进程中及动乱后 , 不仅专制君主制得到巩固 , 而且形成了俄国特有的“国家农奴制”(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крепостническийстрой) 。 它在动乱之前就开始形成 , 最终在1649年会议法典中确立 。 “国家农奴制”概念在俄国近代史的大多数时候都会被提及 。 这一体制持续了很长时间 , 它逐渐消除了缙绅会议传统以及俄国历史上存在的那些民主因素 , 使政权越来越远离人民 , 使社会丧失对国家发挥影响的杠杆 。 这种体制往往会发生周期性的动乱 。
“大动乱”的后果除了生成独特的“国家农奴制”外 , 其影响还在于 , 它开启了俄国历史的早期近代 。 从卡拉姆津时代开始 , 史学家普遍认为俄国“近代”从彼得一世开始 。 而克柳切夫斯基和普拉托诺夫倾向认为俄国“近代”始于“大动乱” , А.Е.普列斯尼亚科夫(А.Е.Пресняков)则在为纪念罗曼诺夫王朝建立300周年而出版的六卷本历史著作中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 。 列宁积极吸收这些研究成果 , 也认为俄国近代史大约从17世纪开始 。 А.Ю.德沃尔尼琴科指出 , 这是完全合理的 , 因为正是从17世纪开始 , 动乱成了俄国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
动乱学正是以17世纪初“大动乱”发生的原因、进程、后果及影响为研究对象 , 提出17世纪以来俄国国家制度出现了三次系统性危机 , 并构建危机应对的“动乱—帝国”模型 。
第一次动乱:17世纪初的动乱 , 这是俄国近代“古典的”(классической)动乱 。 动乱动摇了中世纪莫斯科沙皇统治的根基并最终使国家陷入崩溃 , 大众排斥那些与入侵者公开合作的波雅尔贵族精英 , 同时也排斥受西方影响的最高政权 , 反而拥护传统的专制政权——三个“伪德米特里” 。 在这场动乱的影响下 , 俄罗斯开始走上帝国道路 。
第二次动乱:20世纪初的动乱 , 这是俄国“现代的”(модернистской)动乱 。 动乱的冲击迫使沙皇接受立宪改革方案 , 但又不愿进一步放弃专制权力 。 随着沙皇政权上层对改革方案的分歧加深 , 罗曼诺夫王朝在俄罗斯帝国的动乱中覆灭 。 随后的临时政府并未赢得广泛的支持 , 而各种“民主”政党成了新动乱中的集体“伪德米特里” 。 这些“民主”政党 , 在意识形态和心理上与大众意识不相符 , 他们被日渐激进的大众自发势力所消灭 。 这次动乱的最终结果是出现了新的更为强大的帝国——苏联 。
第三次动乱:20世纪末的动乱 , 这是“后现代的”(постмодернистской)动乱 , 决定着当前甚至未来俄罗斯的主要发展前景 。 苏联帝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无法应对现代化的挑战 , “新俄罗斯”在苏联的废墟上至今仍在探寻应对之策 。 是否依然会走向帝国?谈论这一进程的后果还为时尚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