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院|【史学理论研究】周厚琴:当代俄罗斯史学中动乱学研究的新趋向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
中国历史研究院|【史学理论研究】周厚琴:当代俄罗斯史学中动乱学研究的新趋向
文章图片
【提要】苏联解体后 , 俄罗斯学界开始反思20世纪初的革命 , 在深化对17世纪初大动乱研究的基础上 , 形成一种以“动乱”取代“革命”的话语 , 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 , 构建以“动乱—帝国”为模型的俄国国家系统性危机理论体系的动乱学研究范式 。 该范式强调 , 17世纪初、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发生的历史事件是俄国国家制度的三次系统性危机(即动乱) , 前两次危机都以建立帝国而结束 , 俄国历史在“动乱—帝国”的周期性节律中循环 。 动乱学的提出 , 是21世纪“俄罗斯学”和“帝国学”研究热潮下的产物 , 也是一部分俄国学者对当前俄罗斯向何处去的一种回答 。 但作为建构一门新学科的尝试 , 其学科体系尚待进一步深化 。
【关键词】动乱学俄罗斯史学大动乱革命
苏联解体后 , 经历叶利钦休克疗法的失败 , 俄罗斯再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 。 2005年 , 普京政府将11月4日定为“民族团结日” , 是法定节假日 , 以纪念1612年在“大动乱年代”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 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军击退外敌解放莫斯科的历史 。 俄罗斯学界也开启对20世纪俄国革命的反思与探索 , 并积极从17世纪初大动乱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 在纪念“大动乱”结束400周年之际 , 俄罗斯学界在各相关城市分别举办以“大动乱”研究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 。 在深化对“大动乱”研究的基础上 , 一部分学者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 , 形成了对17—20世纪俄国历史长时段考察的历史认知和研究范式 。 从В.П.布尔达科夫(В.П.Булдаков)、П.马尔钦尼亚(П.Марченя)和С.拉辛(С.Разин) , 到А.Ю.德沃尔尼琴科(А.Ю.Дворниченко) , 相关研究逐渐呈现出一种抛弃西方的“革命”话语体系 , 从俄国历史深处挖掘“动乱”周期性规律的趋向 , 重在阐释俄国历史转折和过渡时期国家与社会、人民与政权之间的关系 , 试图建构俄国独特的“动乱—帝国”国家系统性危机模型的动乱学 。 笔者拟梳理这一研究新趋向的主要观点 , 并将其放在当代俄罗斯史学和政治思潮中考察 , 探究其价值与困境 。
一、从“大动乱”研究到动乱学的提出
16世纪末17世纪初 , 俄国经历了一场全国性的大动乱 。 大动乱发生的原因多重复杂 , 如伊凡四世推行特辖制(Опричнина)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无子沙皇费多尔去世后留里克王朝中断、波雅尔贵族的争权夺利以及波兰—立陶宛和瑞典的武装干涉 。 最终 , 以米宁和波扎尔斯基为首的地方民军赶走外敌解放莫斯科 , 并于1613年召集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为沙皇 , 俄国由此开启罗曼诺夫王朝时代 。 这段历史整体上被称为“大动乱”(Смута)或“大动乱年代”(Смутноевремя) 。
关于“大动乱年代”的时间断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 学者们对“大动乱”结束时间的认识基本一致 , 即1613年召开的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为新王朝的第一位沙皇 。 但对“大动乱”起始时间的看法不一 , 如以1584年伊凡四世去世、1598年无子的沙皇费多尔去世、1603年伪德米特里一世对莫斯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沙皇的正统地位发起挑战等为开端 。 不同的时限划定实际代表了学者们对“大动乱”性质的不同认识 。
对“大动乱”性质的研究 , 俄国史学界经历了对“大动乱”术语的提出、抛弃到回归的嬗变 。 “大动乱”一词自17世纪外交衙门书记官科托希欣(Г.К.Котошихин)使用后 , 俄国史家们纷纷用它来描述17世纪初发生的历史事件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一术语逐渐在俄语中固定下来 。 一般来说 , “大动乱”专指17世纪初“莫斯科国家生活中最危机的时刻” 。 而后这一概念也被引入律法中 , 如1903年3月22日颁布的条例中用它来界定“国事罪” , 即本质上破坏国家安定的来自内部或是外部的罪行 。 1917年革命前俄国史学家在“大动乱”研究方面积累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 , 如С.Ф.普拉托诺夫(С.Ф.Платонов)和В.О.克柳切夫斯基(В.О.Ключевский)对“大动乱年代”的历史进程有较为深刻的分析 。 С.Ф.普拉托诺夫将“大动乱年代”按性质划分为三个阶段:争夺莫斯科王位的“宫廷贵族动乱阶段”、破坏国家秩序的“社会动乱阶段”和尝试重建国家秩序的“民族整合阶段”;В.О.克柳切夫斯基指出“大动乱年代”的过渡性质 , “与前一时期在其原因上有联系 , 而在其结果上又与后一时期相联系” 。 苏联史学则抛弃了“大动乱”术语 , 代之以“农民战争”概念 , 其阐释体系的理论支撑来自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 , 而史实依据则是“大动乱”中的波洛特尼科夫起义(1606—1607) 。 苏联末期 , “动乱史”研究专家Р.Г.斯科雷尼科夫(Р.Г.Скрынников)突破阶级斗争话语体系下“农民战争”的藩篱 , 倾向使用“国内战争”概念 。 不过 , 国内战争伴随着每一次动乱 , 因此动乱概念显然比“国内战争”概念要更广泛、更多义 。 当代俄罗斯史学对“大动乱”的定性虽然充满分歧 , 但“动乱”概念被历史学家重新使用 。 21世纪以来 , 俄罗斯学术界以“大动乱”为主题在莫斯科、圣彼得堡、雅罗斯拉夫尔、下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伊万诺夫、梁赞等城市召开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出版多部论文集 , 如《俄国动乱中的人民与政权》(2009)、《大动乱年代:后果与教训》(2010)、《17世纪初的大动乱年代与地方民军》(2011)、《俄国大动乱年代:文化冲突与对话》(2012)、《俄国大动乱与波兰—立陶宛大洪水:17世纪克服国家危机的经验》(2012)、《俄国17世纪初和20世纪初的动乱年代:性质与教训》(2018)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