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致力于全国范围内的性病和麻风病防治和研究,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绩。
他将消灭麻风病定为奋斗目标。得知中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有不少人患有麻风病时,他长途跋涉,到山寨、草原宣传防治知识,经他之手治愈数以万计患者。在普查疾病时,他亲自示范,让身边的医务人员从他的手臂上先抽血,消除群众的疑虑。
在国际交往中,马海德从个人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出发,生动介绍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在《中国建设》杂志英文版上,马海德曾撰写《美国出生,中国成长》《在中国的新生活,重访美国》等文章,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
晚年身患癌症的马海德依然坚持日常坐诊,把服务患者放在第一位。1988年10月,他在北京去世。这年5月,他还在家中召开研究麻风病防治工作的会议,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参加会议。
他曾这样感慨自己的一生:“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些事。我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些事,死也无憾了。”
马海德被授予“最美奋斗者”“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等荣誉称号,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近年来,在马海德开启革命生涯的上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参观展览等缅怀这名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
文/新华社采访人员 许晓青
容国团:为中华体育拼搏
“人生能有几回搏?”
日前,广州体育学院内,《拼搏之路》音乐歌舞剧正在排演,饰演容国团的学生演员发出这一声“搏”的大吼,让台下学子动容。这台讲述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为中华体育拼搏的剧目,将在6月底上演。
广州体育学院教师孙鹏鹏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艺术形式,让师生感受容国团忘我的拼搏精神和坚定的报国之心,激励年轻一代不断奋进。
作为容国团的母校,广州体育学院近年来用心打造以容国团精神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传承容国团精神系列活动,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
容国团,1937年8月10日出生在香港一个海员家庭,早期在家乡广东珠海的一所华侨学校上学,1948年初转到香港的慈幼学校就读。其父容勉之是进步组织工联会下属的海员工会会员,容国团小时候常去工联会康乐馆打乒乓球。
1957年2月,容国团代表工联会参加全港乒乓球赛,与队友夺得男团、男单和男双冠军。当年9月,容国团作为港澳乒乓球队队员到北京、上海、杭州访问,亲眼看见祖国内地欣欣向荣的景象。两个月后,他毅然跨过罗湖桥,来到广东,开始在广州体育学院工作和学习。
1958年4月,容国团在广东省体育工作者跃进誓师大会上发出豪言:“3年内取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
1959年,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联邦德国的多特蒙德举行。容国团一路杀进男单决赛,对阵曾获世界冠军的匈牙利老将西多。决赛首局失利后,容国团连胜3局,夺得冠军。圣·勃莱德杯上第一次刻上中国人的名字。
回国后,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乒乓球代表团成员。乒乓球热迅速在全国兴起。
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中日两队在男团决赛中相遇。已成为众矢之的的容国团先后负于荻村和木村。“下一场你准备怎么办?”有队友问。“人生能有几回搏?”容国团举双拳仰天长啸,“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容国团最终战胜星野展弥,中国队首获男团世界冠军。
1965年,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开幕,任女队主教练只有4个月的容国团率领中国女队击败日本女队,首捧考比伦杯。
“文革”动乱中,容国团蒙受不白之冤,受到迫害。1968年6月20日,他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1978年,国家体委为容国团平反,恢复名誉。2009年,容国团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25日,容国团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容国团的一生与拼搏相关,与中华体育获得的数个第一紧密相连。如今,容国团的夺冠铜像立于广州体育学院的中心广场;学院乒乓球馆内,挂着一幅幅容国团拼杀时刻的图片。容国团喊出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激励着几代中华儿女为国拼搏、顽强奋斗。
文/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淑馨
爱泼斯坦:洋面孔 中国心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块书页状的石碑上,有这样一行文字。
说过这句话的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个长着外国面孔的中国人。
- 俞军|俞见|咏春
- 营养均衡|冬瓜丸子汤
- 新德里|印度新德里壁画艺术丰富民众生活
- 蒜片|西芹炒白干
- 培根|海鲜意大利面
- 爱儿|油豆腐配川味腊肠
- 桃胶|桃胶银耳羹
- 童话公主|糯米粑粑糕
- 西米捞|草莓西米捞
- 辣白菜|辣白菜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