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德棻|唐诗与考试|之三、张柬之,一个很能折腾也很有成就的老考生

当代的考场,通常说来是年轻人施展才华的天地。而在古代,有许多胡子一大把的资深老考生,转战打拼于科举考场之中,并且常常夺标折桂。比如初唐时期的名人张柬之,就是这样一位超牛老考生。
跟多数屡考屡败、久困科场的大龄读书人不同,张柬之获取科举功名之时,其实比较年轻。他考取进士身份时,年方而立。之所以称张柬之为科举考场中的老当益壮者,其中另有缘由。关于这一点,稍后再表。
张柬之,乃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氏,永徽六年(655年)进士。青少年时期,张柬之曾被选入国立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深造。在校期间,张柬之学习勤奋刻苦,尤其是在经典子集,特别是“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研习方面,颇有心得,深受时任校长(国子监祭酒)、名士令狐德棻赞许赏识。令狐德棻认为,张柬之天赋异禀,未来必将成为辅国之材。
然而,进士及第之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张柬之这块璞玉,始终未能被独具慧眼的伯乐所发现,只做到了一个副县级芝麻官(青城县丞)。直到武则天粉墨登场,由后台走到前台做了皇帝,张柬之的仕途才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
永昌元年(689年),经武则天提议,大唐朝廷决定组织一次名为“贤良方正”的制科考试。制科或称制举考试,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有别于进士科、明经科等常科考试,目的是发现选拔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当时已六十四岁高龄的张柬之,报名参加了本科考试。
在古代,像张柬之这样的年龄,已属风烛残年,理当在家中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况且,张柬之早已获取了科举功名,不属于那种未获功名死不休的情况,原本没必要再费心劳神地去凑赶考的热闹。张柬之以年老之身参加本次考试,大约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表明自己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的态度,为天下读书人做出表率。二是要证明一下老而弥坚的实力,不让后生小瞧了自己。三是在官场政界更进一步,实现自己未竟之理想。
在本科考试中,张柬之好好向世人展现了一把什么叫做年老不让少壮。他的对策答卷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采斐然,当之无愧地拿了第一,在让朝野为之轰动的同时,也使一干年轻竞争对手心悦诚服。张柬之的科举考试经历,够励志,够正能量。
张柬之在“贤良方正”科制举考试中展示出来的才学,不可能不引起武则天的注意。通过本次考试之后不久,张柬之便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随后又转任凤阁舍人。凤阁舍人这个职位,职责跟唐代常设的中书舍人一样,大体相当于皇帝的机要文字秘书角色。由此,可以看出武则天对于张柬之的器重。
张柬之是个有原则、有主意,并且敢说话的人,不会一味阿谀奉承、媚上取悦。虽然已是个老年人,但张柬之并没有变得油滑世故起来。因为所提政事建议不对武则天口味,张柬之得罪了这位女皇,被外放任职,先后担任过合州、姚州刺史。后来,又被贬官为荆州长史。长史,是刺史的属官,为一州之副职。
有一回,武则天让狄仁杰推荐能担大任的干才,狄仁杰说张柬之这个人是个做宰相的材料,可堪大用。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意见之后,将张柬之改任为洛州司马。司马也是一州之副职,只是洛州的地位比荆州重要一些而已。又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让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我不是推荐了张柬之么?陛下没有用他啊。武则天说,我不是提拔重用他了么?狄仁杰说,我给陛下推荐的是宰相之才,而陛下只是给他换了个地方,能算重用吗?
曾经两度出任大唐宰相的姚崇,在外放为封疆大吏之前,武则天也让他推荐能够承担宰相重任的人选。姚崇说,张柬之这个人深沉稳重,胸有雄才大略。只是他的年龄偏大了些,要用就得赶紧,时间不等人啊,不抓紧点可就来不及了。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开始重用张柬之,直至让他官拜宰相一职。
张柬之饱读圣贤书,深受孔孟之道熏染,正统观念极强,对李唐王朝忠心耿耿。武则天是张柬之的仕途恩人,张柬之却因为正统观念的驱使,背叛了武则天。趁武则天年老病重,不能理政之机,张柬之策动了著名的“神龙政变”,杀了武则天两个祸乱朝政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迫使武则天还政于唐中宗李显。
然而,作为拥立李显复辟的头号功臣,张柬之从李显那里得到的回报,却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武则天让位了,武三思依然还在弄权。性格刚直的张柬之,一向与奸佞狡诈的武三思弄不到一起。在武三思的排挤挑唆下,张柬之被朝廷打发回老家,象征性地安排了个襄州刺史的职务,实际上就是让他在家养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