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趣史|背后其实是利益的重新分配,烛之武三言两语退秦军( 三 )


公元前628年 , 郑文公逝世 , 公子兰继位为郑缪公;同年秦国出兵偷袭郑国未遂 , 在回程时被晋军联合姜戎埋伏 , 导致全军覆没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之战 。 这场战争若是少了郑国的配合 , 秦国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 不过 , 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秦郑联盟已然破裂 , 晋郑联盟正如胶似漆 。 其实在郑缪公在位的22年里 , 前21年郑晋联盟都是牢不可破 。 《春秋》中至少有五条记载了郑国参与晋国的对外战争 。
文谈趣史|背后其实是利益的重新分配,烛之武三言两语退秦军
文章图片
春秋疆域图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 , 晋国可以说是最大的、也是最长远的受益者 。 一方面 , 晋文公把处于中原腹地、原本是敌对紧张关系的郑国 , 通过立太子的方式成功的把它变成一个可靠得力的盟友;另一方面 , 随着秦郑关系的破裂 , 晋郑联盟崛起 , 秦国的实力也大大被削弱了 。 通过这些 , 我们不得不佩服晋文公的高瞻远瞩 。 结语
当我们只看《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 , 大多人对烛之武的评价为“五论救弱国 , 妙语退秦师” , 这其实是把言辞的力量给无限放大 , 片面的把“救郑”功劳全部归于一个人;追根溯源 , 当我们研读《春秋》、《左传》、《史记》、《国语》等相关事件的前因后果后 , 就会发现 , 在“周礼”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 , 郑国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 郑国之所以能在这场未遂的战争中苟存 , 掺杂了太多复杂的历史因素 。
战争的本质是利益的冲突 , 烛之武三言两语之间就退秦师 , 不费一兵一卒的同时也让晋国撤军 , 最根本的原因是郑国分别满足了秦国和晋国的利益诉求 , 同时烛之武给秦穆公“存郑”的理由确确实实解决了秦的顾虑 。 秦国的情报人员可以在郑国往来无阻同时还得到了郑国部分的国防驻军权;晋国拥立了亲晋的公子兰为太子 , 为日后长久的合作打下基础;而郑国则免于灭国的灾难 。 对于郑国而言 , 它让渡自身利益 , 以散失部分主权来离间秦晋之盟 , 短期内有秦国可以依靠 , 长远则有晋国保驾护航 。 这不得不说是一场相当有意思的外交博弈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