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趣史|背后其实是利益的重新分配,烛之武三言两语退秦军

《烛之武退秦师》跟我们讲述了春秋时期 ,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烛之武凭借自己三寸之舌成功的劝退秦军 , 将郑国的灭顶之灾消弭的传奇外交故事 。 其实这场外交公关能取得重大的胜利 , 除了依靠烛之武过人的胆识、出色的外交手段 , 更重要是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 。 烛之武的出使实际是一场秦国、晋国和郑国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 。 拨开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 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看那一段波诡云谲的历史 。
文谈趣史|背后其实是利益的重新分配,烛之武三言两语退秦军
文章图片
1、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
(1)文化背景
春秋时期 , 诸侯混战 , 孟子评价那时为“春秋无义战” , 不过西周的礼乐制度仍然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
“周礼”体现在战争上 , 首先是要:师出有名 , 凡举兵皆要“发檄文”说明理由 , 敌方若是应战 , 双方则约定时间、地点 , 各自陈兵列阵好后才能开始;其次 , 约战双方战场相遇时 , 彼此也会以礼致意;当两军激战时 , 被认为是“君子”的人或行为在战场上享有不被伤害“特权” 。 周礼约束下的战争讲究不偷袭、不耍炸、点到即止 。 即使是被孔子评价为“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 , 周礼的贵族精神仍然引导着社会的主流思想 , 诸国争霸 , 打胜仗固然重要 , 但过程还讲究要打的漂亮且符合礼仪 。 有时候为了彰显大国的风范 , 取胜的诸侯还会赐一些土地给已灭国的小诸侯供其祭祀 , 更甚者还有令其复国的 。
文谈趣史|背后其实是利益的重新分配,烛之武三言两语退秦军
文章图片
(2)地理位置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 , 这是春秋时期秦国、晋国和郑国的地理位置简图:秦国位置偏西若要扩张 , 势必要向东发展;晋国在现在山西的位置 , 郑国和秦国分处于晋的东西两侧;郑国地处中原 , 东临宋、齐 , 南通楚、蔡 , 有着十分重要战略位置 。
文谈趣史|背后其实是利益的重新分配,烛之武三言两语退秦军
文章图片
秦穆公和晋文公都有称霸的野心 , 但秦国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理位置 , 若想东拓 , 郑国则是一个重要“桥梁” , 秦若要取郑 , 势必无法绕开晋 , 晋国的强大让秦国只能选择联盟围郑 , 才能达到利益的最优化 。 不过 , 也正是因为秦国的尴尬位置 , 才让烛之武有机会说服秦穆公退兵 。
(3)秦国、晋国和郑国之间的关系
晋国和郑国的关系:秦晋围郑是以“无理于晋 , 且二于楚”为由发起的征讨 。 这里其实是有两个历史事件:“无理于晋”是说当年晋公子重耳(也就是晋文公)流亡到郑国的时候 , 郑国国君没有以礼相待 。 当时叔詹认为重耳是个人才 , 日后必成大器 , 建议郑国国君要么以礼相待 , 要么杀了重耳以绝后患 , 但是郑国国君都没有采纳 , 这也为日后叔詹的死埋下了祸根 。 “二于楚”是在楚、晋的城濮之战中 , 郑国依附于楚国 , 楚军大败后郑国又派人跟晋国讲和并于衡雍结盟 。 郑国立场不坚 , 左右摇摆 , 所以这也成了晋国挑起战争的一个借口 。
晋国的这两个理由其实并不能成立 。 按照周礼的规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周天子自上而下发出的征伐才是合礼的;而且发起战争的目的是要让不遵守周礼的国家回到周礼秩序中;还有就是出于自卫的反击战才算义战 。 而秦晋围郑的征伐理由并不符合其中任何一种情况 , 只是在“周礼”的约束下 , 他们需要道德的遮羞布来粉饰与社会价值观相悖的称霸野心 。
文谈趣史|背后其实是利益的重新分配,烛之武三言两语退秦军
文章图片
秦晋之好的历史面目:秦国出兵相助晋国 , 是因为秦晋历来交好 , 秦国应晋国的请求而来帮忙 。 历史上的“秦晋之好”龃龉颇多 , 我们就从文中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许君焦、瑕 , 朝济而夕设版焉”开始说起 。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 当年身为晋公子的申生、夷吾和重耳被陷害 , 夷吾流亡秦国时曾许诺秦穆公“诚得立 , 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 。 ”秦穆公答应了 , 并派兵护送夷吾回晋国助他登上国君之位 , 但是夷吾成为晋惠公后就毁约了 。 还有一次 , 晋国旱灾求助秦国 , 秦穆公不计前嫌 , 运了粮食帮助晋国 , 但是第二年秦国发生了饥荒求助晋国 , 晋国不但没帮忙反而落井下石攻打秦国 。 晋惠公忘恩负义的种种行为加深了两国的矛盾 , 于是爆发了韩原之战 , 晋惠公被俘 , 经周天子和秦穆公夫人的求情和周旋 , 秦晋又结盟了 , 晋惠公送了晋公子圉到秦国为质 。 圉为质期间 , 秦穆公还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 。 然而圉却偷偷跑回晋国 , 成为了晋国国君晋怀公 。 对于和夷吾一样背信弃义的圉 , 秦穆公怒不可遏 , 于是他把流亡在楚国的重耳接来 , 还“以宗女五人妻重耳”(其中包括曾经圉的妻子怀嬴) , 并扶持重耳当上了晋国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