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贵|一百年前的北京东安市场


张秉贵|一百年前的北京东安市场
文章插图
作者侯磊:北京人。青年作家,诗人,昆曲曲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热衷于研究北京史地民俗、碑铭掌故。著有长篇小说《还阳》,小说集《冰下的人》《觉岸》,诗集《白鹅的羽毛》,北京非虚构三部曲《声色野记》《北京烟树》《燕都怪谈》,社科图书《唐诗中的大唐》《宋词中的大宋》等。
张秉贵|一百年前的北京东安市场
文章插图
东安市场:一百年的买买买
文/侯?磊
当世界主要城市都成为水泥丛林中的钢筋铁骨时,北京还是绿树红墙琉璃瓦,是一座用砖木和花鸟营造的古城。
而古城的维系,除了秩序,还有商业。商人分坐商和游商,即开店的与推车、挑担儿、摆摊儿的贩夫走卒。但同一种买卖容易集中在一起,一条街全是这种营生。前门外有“八大祥”布庄——八家招牌有“祥”的绸缎店。而东小市、西小市等,意思是拂晓时集市,都是旧货、二手货、估衣甚至销赃的地方。过去使用二手物品的概率远比现在要高。同行业在一起营业,比拼的就是价格和服务,是买方决定市场,而不是卖方。
北京最先热闹起来的地方是东单西四鼓楼前,是南城的若干集市,在皇城的东安门外,原本有一片神机营练兵场,更早的时候依次是明代的十王府、清早期的平西王府、清中期的十三爷胤祥怡亲王府,荒废后渐渐成了堆垃圾或人们露天上厕所的地方。皇城是二环路和故宫中间的一圈城墙以内的地方,多是寺庙和重臣居所,如今城墙只剩下部分墙根儿。而皇城的四个城门便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东安门的遗址现在已发掘出来,清末这里商铺众多,交通拥堵,影响官员们上朝。
张秉贵|一百年前的北京东安市场】有“旗下三才子”之一之称的重臣那桐整顿市容时,将商贩全部迁入作废的练兵场,因为离东安门近,就此于一九〇三年改建为东安市场。庚子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火烧前门外大栅栏,南城的店家也都搬了过来,此处渐渐从一个摆摊点,成了一个各行各业各类商摊、商号、书店、游艺在内的无所不包的现代化市场,里面有七个小商场,近千户商家,还有茶馆、书茶馆和清唱的票房。一九六七年它开始全面扩建并改为国有企业的东风市场,直至一九八八年才又改了回来,北京人多把这两个名字混着用。
旧京竹枝词中有对东安市场的描述:“新开各处市场宽,买物随心不费难。若论繁华手一指,请君城内赴东安。”

东安市场不是一座商场,而是一片商场连在一起的购物中心,它的顶子上有巨大的铁皮棚子,梁架之间像是老式的工厂。各家商铺还有小铁皮棚子,每逢下雨时,顶棚上叮咚作响,有漏雨的地方。市场里光线很暗,只有一点采光不好的天窗,便永远开着灯。它似一个永不封口的铁屋,市场的上方是一个巨大的空间,那里储存了我们呼吸的空气,更储存整座市场的灵魂,购物的喧闹声在上空回响,仿佛是管风琴的声音回响于古老教堂的上空,同时也是悬挂标语的地方。广告是教堂内描绘耶稣走过的十四处苦路的壁画,招牌是一个个耶稣门徒的名字。鲁迅先生在发出铁屋中的呐喊,但都市中并没有铁屋,只有让你享受其中的购物场。
如果你面对东安市场的平面图,会发现它是一把刀刃儿面向右侧的菜刀。它的西门、中门和南门,都开在“菜刀”的刀背——王府井大街上。北门则开在金鱼胡同上。为什么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竖长方形呢?因为缺的那一块是当年的豫王府,现在的协和医院。
人们可以先游荡在还不是步行街的王府井大街上,西、中、南三个门任意进出,也可以坐无轨电车到达西门附近,进去是中国书店。门是当时最常见的黄色木框和透明玻璃的推拉门,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时,门上方写的是“北京市东风市场”以及毛泽东主席手迹“为人民服务”,后来改成了“东安市场”四个大字。市场招牌上方的拱形大棚上,始终有个鲜红的五角星。目前最常见的老东安市场照片,大多拍的是这个西门。中门进去是新华书店和工艺品,旁边挨着盛锡福;南门很破,在一条很小的胡同里,门内主要是卖五金百货。我跟着父母从北门进去,一来是我家在北面,另外,是面对北门左右两边的哼哈二将,是清真涮肉馆东来顺,和以淮扬菜、苏锡菜为主的五芳斋饭庄。进了北门,是糕点和北京的果脯,还有炒红果、榅桲、金橘蜜饯、海棠,这在从前都是现场制作的小吃,而后来,成为工厂生产的茯苓夹饼和栗羊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