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社区故事,网易云音乐这次要靠AI上位?( 二 )


仅仅是这些被熟知的案例 , AI在音乐界的进展不可谓不惊人:最初还只是在作曲方面以假乱真 , 然后借助语音技术进入到了“模唱”阶段 , 最后可以独立作词作曲甚至有了难以分辨的“人声” 。
不过 , 音乐人们似乎可以稍稍松口气 , 用AI取代音乐人并不在一些玩家的思考范围内 , 更多的意图或许在于技术上的练兵 。
比如《醒来》的幕后团队网易伏羲 , 在作词方面自主研发了有灵智能创作平台 , 利用大规模预训练的语言模型GPT-2实现了端到端的歌词生成 。 用户如果以“雪”作为标签 , AI算法会自动推荐与“雪”相关的场景、意象、画面 , 来保证歌词生成得到更好质量;用户甚至可以只输入一段自己的故事 , 在AI的辅助下转换为专属歌词 。
在作曲和编曲方面 , 网易伏羲自主研发了一套旋律生成算法和智能编曲引擎 , 15-30秒就能生成一首出版级歌曲 , 而相同质量的人工编曲 , 市场价格在1-1.5万元 。 同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歌唱合成库 , 涵盖古风、流行、电子、民谣等主流华语音乐风格 。
所幸网易伏羲并没有“出道”的计划 , 《醒来》只是一个小彩蛋 , 在网易内部扮演的仍是“技术中台”的角色 , 一个服务对象是游戏 , 比如《逆水寒》《倩女幽魂》等爆款游戏的音频开发;另一个服务对象就是文娱 , 即深耕音乐赛道的网易云音乐 。
02、音乐行业被忽视的变量
即便没有和音乐人抢饭碗的意思 , AI对音乐圈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 。
2009年豆瓣正式推出了豆瓣FM , 不同于酷狗等音乐点播平台 , 豆瓣FM的特色是算法推荐 , 时间上比以算法横扫互联网的**** , 整整早了三年 。
到了在线音乐多方混战的阶段 , 表面上的战况是轰轰烈烈的版权战 , 深层次的变量其实是算法 , 以及基于算法的产品模式之争 。 这直接左右了后来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二分天下”的市场格局 , 并深度影响了用户的听歌习惯 。
最初的较量是曲库的争夺 , 在线音乐平台可以通过播放量判别热门和冷门音乐 , 这样在线音乐平台就不再盲目下注 , 可以优先购买用户真正喜欢的曲目 。 正如后来大家所熟悉的:一些平台看似在版权上占据了相对优势 , 却未能利用规模优势碾压对手 , 算法在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 。
除了商业竞争中的深度参与 , 算法的核心价值在于个性化推荐——这也正是外界津津乐道的音乐社区打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 网易云音乐的社区模式 , 最初两年主要就是靠个性化推荐+歌单+评论异军突起 。
豆瓣FM等早期平台采用的是协同过滤算法 , 即用户A和用户B听了同样的歌曲 , 算法会把他们视为相似用户 , 然后把用户A听过的其他歌曲推荐给用户B 。 但协同过滤算法只是根据用户行为进行推荐 , 准确性难免不尽如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