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欲复制古帝国模式,却沉沦150年,原本统一的帝国如何走向了分裂( 三 )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阵亡
《威斯塔法利亚和约》的签订 , 让法国占了德意志西部富饶的地区;瑞典取得了波罗的海南岸大片土地 , 控制了流向波罗的海的奥得河、易北河和威悉河河口;荷兰人也脱离帝国统治 , 控制了莱茵河和斯凯尔特河下游两岸地区;瑞士则获得了永久中立国地位 。 德意志帝国领土范围的大幅缩小 , 成为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解体的开始 。
签署威斯塔法利亚和约
【『罗马帝国』欲复制古帝国模式,却沉沦150年,原本统一的帝国如何走向了分裂】但与领土变更相比 , 对德意志产生的影响更为巨大的却是合同所规定的帝国新结构 。 德意志一下分裂成三百多个小邦和一千多处骑士领地 , 而这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都成为独立的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 , 很多诸侯邦国已拥有实施外交和缔结国际条约的独立权力 。 没有三百多个诸侯、教士和自由城市代表组成的帝国议会的同意 , 皇帝不能立法、征税、征兵、宣战或媾和 。 但由于在诸多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 , 帝国议会也同皇帝一样毫无权威 , 自1663年讨论过土耳其人进军多瑙河的事情以来 , 这个议会之后从未在召开过 , 但也没有解散 , 因此也让它成为”永恒的帝国议会“ , 直到1806年随帝国解体而终结 。
除了以上 , 帝国还因许多邦国君主身兼外国国王而加速了衰落 , 勃兰登堡诸侯在1701年成为普鲁士国王 , 汉诺威诸侯在1714年继承了英国王位 , 波兰王位曾被两代萨克森诸侯继承 , 而身居皇位的哈布斯堡家族从三十年战争后就是波西米亚世袭国王 。
三十年战争后的德意志
以上的种种利益冲突 , 让任何建立统一帝国政府的企图都成了不可能 。 在此之后大约150年里 , 残存的帝国逐步为一个松散的国家联盟 , 而皇帝也仅仅是一个任人摆布的角色 。 分裂的德意志 , 由于长期不能发挥国家的作用 , 已由一个政治概念演变为地理名词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统一国家的消失 , 德意志人的心理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 由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情感逐渐变成了邦国情感和地方情感 。 以至于19世纪中期在德国坐火车旅行的人们 , 经常会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 , 那就是每隔一两个钟头 , 士兵的制服和铁道栅栏上的条纹颜色就会改变 , 实际上他已经从一个小邦进入另一个国度 。
在文化领域 , 面对英国、荷兰、法国日新月异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 , 长期萧条不振的德意志 , 变成了一个缄默的国家 。 与其西邻灿烂高雅的文化成就相比 , 德意志已经成为欧洲一个相对落后的部分 。
边缘地区 , 德意志民族复苏的希望面对大西洋沿岸各个国家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德意志民族这种缄默注定不会长久持续下去 , 潜伏在德意志人心灵深处的统一的愿望和民族情感将再度复苏 , 在摆脱了复制古代帝国模式的束缚后 , 德意志多元文明结构所蕴含的社会变异潜力 , 也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发挥 。
即将发生的新变化 , 并不是起源于传统帝国的核心地区 , 而是在一个长期被忽视的 , 在帝国东北边陲一片贫瘠土地上 。 它所处的边缘地位以及长期斗争形成的竞争活力 , 更容易让它成为一个突破传统帝国模式限制 , 快速走上变革道路的地方 , 这就是在三十年战争后成长起来的军事色彩浓厚的普鲁士 。
普鲁士地图
位于易北河以东的普鲁士地区 , 是一个远离帝国有效控制的边缘地带 , 也是一个受到传统德意志观念影响最少的地区 , 这种地缘关系也让普鲁士成为德意志一个更容易接受新变革的地区 , 也正是这种原因 , 让它在德意志最为混乱的时期 , 默默的发展起来 。 由于普鲁士的出现 , 人们已经在旧帝国的残垣断壁中 , 看到了一个与旧帝国体制迥然不同的新的国家结构和君主国的新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