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欲复制古帝国模式,却沉沦150年,原本统一的帝国如何走向了分裂( 二 )


颁布《黄金诏书》
以上这些内容在1356年查理四世(1347-1378)时期颁布的《黄金诏书》中得到确认 。 《黄金诏书》的颁布是对中世纪德意志封建割据局面的承认 , 在德意志这片土地上一下出现了几百个小国 , 它以德意志分裂为代价 , 让教皇和各诸侯获得了巨大利益 , 也成为维持德意志永久分裂的法律 , 注定了德意志开始了六百余年无法统一的命运 。 而此时的欧洲其他国家却是一个民族国家相继建立的时代 , 与德意志民族的分裂割据局面正好相反 。 德意志民族最后也落得个“后起的民族”之名 。
两种新势力的对峙 , 加剧分裂德意志的政治分裂可以说是皇权与教权斗争的产物 , 作为获胜一方的教皇 , 他们因为教权胜过皇权而欢欣鼓舞 , 开始迷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欧洲各国君主 , 并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不断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 , 以教皇为首的教廷正在发挥超出以往的政治威力 。 教皇的这种权势在格列高利七世(1073-1085)和英诺森三世(1198-1216)时期曾达到最高峰 。
教皇本该肩负拯救灵魂的精神使命 , 但因为他们过度痴迷追求财富和政治权力 , 过分的维护自身利益 , 导致对普通民众的精神号召力越来越低 , 在叙任权之争后 , 享有了250年政治优势的教皇权威也开始渐渐衰弱 。
皇权与教权纷争
16世纪初 , 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兴起后 , 教皇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宗教改革者的抨击 , 因教权与皇权问题突出 , 很快让德国成为了这次宗教改革的中心 。 马丁·路德(1483-1546)率先发起对教会的反叛 , 随着路德教的出现 , 德国迅速掀起了一场反教权的运动 , 用了仅不到10年的时间就粉碎了教皇一统天下的局面 , 面对教权的衰落 , 德皇认为将皇权和教权集于一身的时机来临 , 转而与过去的对手教皇合作 , 最后却与教皇一同分享了教权的衰落 。 德皇未能利用这次民族复兴的机会重振王权 , 统一德意志 , 也让皇权沦落为一个教派的领袖 , 不再是统一的象征 。
马丁·路德演说
1546年起 , 以“施马尔卡登同盟”著称的新教诸侯与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同盟之间的矛盾 , 迅速成为主要矛盾 , 进而发展成为一场局部战争 。 皇帝查理五世(1519-1556)为恢复天主教的传统地位 , 全力镇压新教的叛乱 , 但在国内外反对势力的强烈干预下 , 天主教同盟最终失败 。 双方在1555年签订《奥格斯堡宗教合约》 , 以“教随国定”的原则 , 达成暂时妥协 。
依据“教随国定”的原则 , 每个邦国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信仰 , 路德新教获得了与天主教平等的合法地位 , 合约是皇帝对各诸侯的又一次巨大让步 , 新教诸侯也借此赢得与皇帝分庭抗礼的法律依据 。 从此 , 德意志彻底变成了一个两种势力相互对峙的国家 ,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对抗冲突 , 敌对阵营的关系不断加剧 , 到17世纪初 , 波西米亚的纠纷彻底演变为灾难性的三十年战争 。
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1648) , 是在德意志土地上发生的 , 它既是德国的内战 , 同时也是外国势力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 。 战争以宗教纷争为起点 , 战争的一方是新教诸侯支持的波西米亚 , 也就是现在的捷克 , 另一方是以哈布斯堡家族为代表的皇权和天主教同盟 。 而反哈布斯堡家族的国际力量的真正组织者是法国 , 法国首相、红衣教主黎世留(1586-1642)一直奉行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政策 , 他以历代教主所标榜的“尊重德意志自古以来的自由”为由 , 广泛组织反哈布斯堡同盟 , 并在德国新教诸侯初战失利的形势下 , 先后在幕后策动丹麦和瑞典发动两次大规模入侵德国的战争 。
三十年战争
瑞典军队在战争初期 , 迅速横扫了德意志的北部地区 , 对皇帝构成重大威胁 。 德意志皇帝被迫起用捷克名将瓦伦斯坦(1583-1634)组织反击 , 与此同时 , 在1635年德皇与信奉新教的德意志各邦国达成妥协 , 签订《布拉格合约》 , 企图孤立入侵的瑞典军队 。 而此时的瑞典军队方面也很快因国王古斯塔夫二世(1611-1632)在吕岑战役中的阵亡受到严重削弱 , 最终在德意志皇帝和西班牙联军的联合夹击下失败 。 而后 , 法国为了避免失败 , 开始联合瑞典向德意志和西班牙联军发动了新的攻势 , 旷日持久的战争又持续了13年 , 直到1648年10月 , 精疲力竭的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才正式宣告战争的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