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大茶壶 浅析古代为官之道,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 二 )
文章图片
图四、科举制度
宋代政治家司马光认为''取士之道 , 当先德行 , 后文学 。 ''可日久见人心 , 德行不同于一纸答卷便能得出优异的笔试 , 它很难品鉴考究 。 因此唐朝科举选拨缺乏对德行的考察方法 , 先文学后德行为考量的方式并不能保证中第学子皆为品性纯良之人 。
韩愈曾说:''方今天下入仕 , 惟以进士、明经及卿大夫之世耳 。 其人率皆习熟时俗 , 工于语言 , 识形势 , 善候人主意 。 故天下靡靡 , 日入于衰坏 , 恐不复振起气 。 ''这番说辞堂而皇之地将安史之乱后 , 儒家学派的衰败归结于科举不论德行的取士不正之上 。
【青楼大茶壶 浅析古代为官之道,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唐初秀才科有着高低位、优名誉、好待遇 , 从高宗前曾有秀才高跟于明经、进士之上的说法中便可窥见一斑 。 但永徽二年 , 因为士人学者在''取人稍峻''和''坐其州长''上的共识 , 秀才科遭到停废 , 取而代之的是进士及明经 。 自此 , 唐朝科举以明经、进士为主 , 其中以进士为贵 。 而明经、进士考查方式也是天差地别:明经考查死板 , 主要考帖经 , 死记硬背便可;进士则以诗赋为主 , 既要独立思考 , 又要文采哗然 。
文章图片
图五、司马光
魏晋南北朝以来 , 诗赋对读书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 唐朝更是盛产名诗人和流传至今的古诗 。 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 , 稍有几分才学的学子多愿应进士科 , 展现自己的才能 。 三十老明经 , 五十少进士 。 从当时明经的录取率为十分之一 , 进士的录取率为百分之一 , 便可以看出中明经容易 , 中进士很难!
唐朝的繁荣离不开官吏的治理才能 , 科举制也确实为唐代统治者网罗了大批人才 。 唐代名臣大多出自科举 , 但瑕不掩瑜 。 用''浮艳''形容科举并不为过 , 学子多争尚文辞 , 不思实行 , 在对百姓来说难免失了官徳 。 因此安史之乱后 , 杨绾、贾至主张通过儒家思想教化以达到居家者必修德业 , 从政者皆知廉耻的目的:改革贡举制度 , 令县令察孝廉 , 取德行著于乡里、学业知经术者 。
三、唐玄宗引领的道教发展 , 众人皆礼佛修仙 , 儒学逐渐衰败与官徳式微
唐初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三教并存 , 儒道佛共同发展繁荣的时代 。 直至唐中期 , 这种微妙的平衡才因为《老子》的注疏成风被道教打破 。 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 , 使得道教得到了空前强势的发展 , 这也影响到了科举制度 , ''道举''随之出现 。 道教的野心也随之膨胀 , 竟妄想从义理与哲学整合儒佛思想 , 倡导性命双修和理身理国 。
这时的佛教早已成为独立的学术 , 强大的精神抚慰力吸引了众多仰慕心性理论的教徒 , 这份不仰仗任何势力的底气使得儒道分庭抗礼的局面逐渐形成 。 道教一方面吸收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 , 以完善治国理政思想的需要;另一方面 , 汲取佛教修身养心的哲学思维完善道教的双修理论 。 安史之乱后 , 居无定所的流亡生活使百姓将美好生活的与愿望寄于佛祖和修仙炼丹 , 儒家逐渐衰败 。 自秦起便被世人尊崇的儒家 , 自有不屈居人下的傲气 , 即使信徒逐渐投向别处 , 它也依旧凭借着在国家政权独有的话语权不肯低头迁就 。
文章图片
图六、儒家讲学
唐中期儒家的败落也是有迹可循的 , 既没有佛教魔性的人心安抚力 , 也没有道教融贯各种思想理论的虚心 。 治国无力治心无门的儒家在经学理论上的固步自封 , 弱化了被统治者喜爱倚仗的纲常伦理 , 儒家的权威早已大不如前 。
唐玄宗时期 , 朝野内外、帝王大臣多焚香礼佛 。 正是这种从尊儒到信佛信仰的改变 , 官徳也从一开始的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到之后的自娱安抚 。 礼是维持封建王朝政治秩序的强有力约束工具 , 而儒家尊崇的便是''礼'' , 推崇的更是遵从等级制度 , 制定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 。
- 武侠的侠|才是他们的情感栖息地,为何古代文人喜欢去青楼?因为只有那里
- 爆品历史原创短视频|为何还逛青楼?原因太真实了!,古代男子三妻四妾还不满足
- 镜中月|菩提是什么?浅析佛法中“三乘菩提”!
- 生活美美的|古代青楼女子为何不会怀孕?主要是两种方法!第2种很奇葩
- 纸上谈钱|8005未来的收藏价值浅析
- 史小谈|为何历史上善终者凤毛麟角,浅析顾命大臣位高权重
- 史小谈|为何却成为康熙的童年阴影,浅析对康熙爸爸和爷爷忠心耿耿的敖拜
- 青楼大茶壶|功绩与非议并存的帝王朱棣
- 历史百家汇|浅析安史之乱的正面作用:非常好的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原创
- 历史百家汇网|浅析安史之乱的正面作用:非常好的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