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为何经久不衰?它们解决了3类,人人都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文|颜小二述哲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类学派在中原大地上落地开花,诸子争鸣的盛况,让世界倾羡。但是,就和人与人之间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一样,各类学派之间也存在竞争。
秦之后,封建社会制度渐渐稳定,一通优胜劣汰下来,儒家和道家以其包容性,在后世成功拥有其“一席之地”。而佛学从汉朝传入中国以后,也以其“出世”的特色,在古代中原大地的烟火气中渐渐有了根基。
也就是说,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释道凭借各自的特色,在中原大地上牢牢扎根,儒家和道家思想,更是在不同时期曾经成为我国古代掌权者推崇的主流思想,佛学文化,也一度曾经上升到可以左右封建王朝中央权力的“存在”,对我国古代影响很大。
儒释道为何经久不衰?它们解决了3类,人人都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文章插图
时至今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们提出的各类思想,除了儒家、道家文化,其它学派可能并没有太明显的发展,甚至一度销声匿迹,而佛学自进入我国国土以来,也在中国稳定了千年。
那么儒释道有什么吸引国人的地方,或者说相较于其它文化,如墨家、法家思想等等为何可以脱颖而出,继而在中原大地上延续几千年?
就颜小二对这三门学派的了解来看,可能在于这三门学派都有“包容性强”的特点,同时三门学派分别解决了各类人的不同问题,至于是什么问题,这里卖个关子,下文来说。
也就是说,在颜小二看来,对比于墨家、法家等思想来说,儒释道比较“有用”,继而能够如此经久不衰。
儒释道为何经久不衰?它们解决了3类,人人都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文章插图
其实,对比于佛学和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封建王朝中占主流地位的时间相对较长,原因之一在于儒家讲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类“尊卑有序”的“礼”,适合用来维系“封建社会”的稳定。
同时,儒家思想中的“尊卑有序”并非奴隶社会时那般贵族对平民的“绝对压制”,而是有限制条件的,并且这个限制条件十分“灵活”,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这也是儒家思想延续千年经久不衰的原因。
儒释道为何经久不衰?它们解决了3类,人人都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文章插图
从大体上来看,儒家的“礼”有一个核心的原则,即孔子提出的“中庸”。
孔子曾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后世程朱理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朱熹注释说:
“中者,不偏不倚、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也就是说,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核心在于“不偏不倚的庸常”。
“不偏不倚”作为原则落在世事上,从来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具体值”,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境况,“怎么做合适”、“度”在哪里,往往需要极强的灵活性的。
而讲求“不偏不倚之庸常”的中庸原则帮助儒家在后世发展传承中有极强的包容力。
儒释道为何经久不衰?它们解决了3类,人人都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文章插图
于此,秦以后的儒家思想,对其有些研究的朋友应该能发现,后世封建王朝的儒家思想与先秦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存在一定区别的,而且不同历史时期的儒家思想,有时候有道家的“闲适感”,有时候又展现了法家的“刚正”,此消彼长间,儒家数次兴起然后“低弥”,但从未消失。
它只是因“中庸”的包容性,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同时,选择合适的“存在方式”罢了。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此儒家思想代替黄老道家,一跃成为主流思想。
而在此之前,汉高祖刘邦的祖国方针,大抵以黄老道家之“无为之治”为核心。
而在后世王朝中,每当乱世之后休养生息时,道家思想总是一跃成为治国的主流思想,帮助王朝在韬光养晦中渐渐强盛。而当掌权者不再需要道家思想的时候,道家又隐入民间,以“道教”为载体,帮助人们处理好“社会我”与“自然我”之间的问题。
儒释道为何经久不衰?它们解决了3类,人人都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文章插图
于此,千百年来,道家以其“反者道之动”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把握自己在世间以何种方式存在并发展的“度”,并以解决佛学和儒家思想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人与自然的问题,成功拥有牢固的一席之地。
之所以将道家和佛学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大轮廓看来,道家思想和佛学思想,大抵都有“出世”意味。
儒释道为何经久不衰?它们解决了3类,人人都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