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历史邹忌、李斯完美,韩愈下场凄惨,包拯最是直白,进谏之路有死无生( 三 )
北宋奉行以文人治国的国策 , 进谏、纳谏也与之前任何朝代不同 。 宋朝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 君王需要遵守一个不杀言官的规定 , 于是北宋时期的官员 , 无论是否有进谏之权 , 是否担任言官职位 , 进谏之时都是没有丝毫犹豫 。 这当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宋仁宗时期包拯和唐介两人阻止宋仁宗授予张尧佐宣徽使、节度使职位时的进谏 。
文章图片
包拯进谏
宋仁宗因为爱妃张贵妃的枕边风 , 准备授予张贵妃伯父三司使之职 。 因为三司使位高职重 , 被言官劝阻 。 张贵妃退而求其次 , 请求让伯父担任宣徽使、节度使的职务 。 这一下引起了谏院和御史台的集体反对 。 时任监察御史的包拯便带领御史台一众御史 , 谏官唐介带领谏院一众官员集体进谏 。 御史台众人可谓是围堵宋仁宗 , 当面进谏 , 请求免去张尧佐宣徽使、节度使职务 。 民间传言包拯吐沫星子都已经喷到宋仁宗脸上 。 可是宋仁宗对于群臣的进谏 , 只能耐心安抚 。 而另一边唐介则是包围宰相、枢密使 , 直言宋仁宗授予张尧佐宣徽使、节度使是两府宰执的过错 。 面对这样简直是泼皮无赖一样的进谏 , 宋仁宗也只能无奈作出退让: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 , 却派张尧佐除外任职 , 并名言不得行使宣徽使权利 。 可谓是给了名利 , 夺了实权 。
文章图片
唐介为难两府宰执
宋朝类似这样进谏的例子还有很多 , 例如二程中的程颐在担任任崇政殿说书 , 算是帝师 。 史料记载:“程颐为讲官 , 一日讲罢未退 , 上偶起 , 凭槛戏折柳枝 。 颐进曰:‘方春发生 , 不可无故摧折 。 ’上掷枝于地 , 不乐而罢 。 ”文言看着麻烦 , 白话文就是说:春天时候宋哲宗折了一根柳枝玩 。 程颐就对年仅十一岁的宋哲宗说 , 现在是刚刚春天 , 怎么能折柳枝 。 哲宗非常生气 , 却也只能忍气说自己以后不再折柳枝 。
文章图片
北宋唯一文人枢密使狄青
宋朝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巅峰 , 文人雅士辈出 , 文采绝艳之人也从不缺乏 。 可是宋朝的大臣进谏却并没有表现出像其他朝代一样的艺术感 。 既没有邹忌进谏的美妙比喻 , 也没有李斯进谏的千古文章 , 简简单单直白、质朴甚至要加一句不留情面!这其实与宋朝的帝王和国家的思想潮流相关 。 宋朝的文人政治地位大为提升 , 并且对于文人的生死有着最基本的保障 。 而宋朝的帝王在给予文人政治地位的同时 , 却牢牢的掌控者国家的思想潮流 。 相比于唐朝三教并立的民间复杂思潮 , 宋朝的文人思想主流牢牢的儒家思想占据 。 每一位文人都表现出积极入仕 , 报效国家思想 。 但凡出现别样的思想 , 跳出儒家君臣思想 , 影响到国家统治 , 就会为广大文人所排斥 。 在电视剧《清平乐》之中这一点和历史相同 , 武人出身狄青、善于经营贪财的夏松 , 不论两人的社会功绩、个人能力如何都会受到广大文人集团的排斥 。 因此宋朝文人进谏与帝王的纳谏都是简单直白 , 没有复杂的寓言和文字 。 这份质朴而淡村的进谏与纳谏是历朝历代所没有 , 这份独特本身也是一种美妙的艺术!
文章图片
会友图——人至察则无徒
两个人的艺术
【诗与历史邹忌、李斯完美,韩愈下场凄惨,包拯最是直白,进谏之路有死无生】由此不难看出 , 不论你进谏方式如何 , 也不论内容如何 , 如果遇不到一个能够善于纳谏的帝王 , 都不可能将进谏变成一门艺术!一个正义的进谏所站的立场必然是社会或者国家的道义所在 , 最少在进谏者看来是这样 。 但是对于纳谏者而言 , 面对所谓基于国家和社会道义的进谏 , 却并不一定是帝王心中所想 。 甚至为帝王心中所想 , 却也要出于某些原因不能实施 , 而是衡量纳谏之后的利弊 , 才能决定 。 我们在现代社会为人处事也是一样 , 不是我们以为的 , 为了别人好 , 而对别人说的话 , 别人就会听 。 哪怕规劝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 毕竟每个人角度不同 , 思考方式不同 , 处理方法也不同!不必强求 , 不必渴求 , 人至察则无徒 。 换一种方式 , 和谐相处 , 或许你的人生也会像进谏、纳谏一样成为一门艺术!
- 融睿历史|竟不如一位口吃的大臣,汉朝那些事18:在刘邦眼里戚夫人夜夜哭泣
- 星稀月暗|正史上的汉昭帝刘弗陵是个怎样的人?
- 历史将军令|而是将人性看透了,为何郭嘉会算得那么准?他不是神
- 生活中的风尘|历史上的兰陵王与民间流传有何不同?其母何人?引来种种猜测
- 千谈历史|此人大喊:苍天有眼,蜀国有救矣!他是谁?,听闻诸葛亮去世
- 夜光拖鞋1号|历史上的周瑜是雅量君子还是鸡肠小人?,谈笑间强掳灰飞烟灭
- 哒哒萌|反被观音所阴,太上老君在平顶山阴猴子
- 送历史个救生圈|赵武灵王在此地饿死,后世皇帝对此地讳莫如深,秦始皇在此地驾崩
- 『历史揭秘』罗马奴隶主买来女奴隶后,如何对待她们,真实情况无法想象
- 谈古论今说历史|不是士兵问题,而是另有原因,宋朝打不过蒙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