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历史邹忌、李斯完美,韩愈下场凄惨,包拯最是直白,进谏之路有死无生

一箪食 , 一豆羹 , 得之则生 , 弗得则死 。 呼尔而与之 ,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自古以来 , 国士尽忠 , 文死谏 , 武死战 。 文人以帝王纳谏为荣 , 进谏之路 , 虽死无悔 。 如何能够让帝王纳谏一直都是进谏之士 , 心头最大的疑惑 。 “良药苦口利于病 , 忠言逆耳利于行”帝王固然知道 , 大臣能死谏者也少有大奸大恶之人 , 可只古也从不缺乏进谗言之人 。 听到进谏之后 , 如何明辨是非善恶从善如流 , 则是帝王心头最大的难题 。
诗与历史邹忌、李斯完美,韩愈下场凄惨,包拯最是直白,进谏之路有死无生
文章图片
武死战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曾经写道:“一箪食 , 一豆羹 , 得之则生 , 弗得则死 。 呼尔而与之 ,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一个行人、乞丐面对决定生死之物 , 尚且要斟酌得来方式 , 如其不正 , 则就死而不纳之 。 而进谏所要面对的是九五之尊的帝王 , 方式方法之重要可想而知 。 虽然大臣以进谏而死为荣 , 或也可称之为舍生取义的过程 。 但是大臣进谏毕竟不是为舍生取义 , 而是为了让帝王采纳 。 如何进谏就比愿意付出什么进谏更加重要
大臣进谏与帝王纳谏都是一门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艺术性事件 。 如何巧妙的提出建议 , 让帝王明辨各种要害 , 而又不至于触怒帝王 , 是大臣的一门艺术 。 如何明辨大臣之言 , 掌握事情真假 , 人心善恶则是帝王的一门艺术 。 当两者相结合就是流芳百世的千古佳话 。 今天就一起看看进谏与纳谏有哪些艺术!
诗与历史邹忌、李斯完美,韩愈下场凄惨,包拯最是直白,进谏之路有死无生
文章图片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策进谏 , 得拜相位
进谏、纳谏最早掌握这门艺术的人当属战国时期齐国邹忌与齐威王 。 齐威王本身是一位锐意改革的王侯;邹忌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治世之能臣 。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了邹忌如何巧妙以及王的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而齐威王则是明辨是非 , 接受建议广开言路 , 拜邹忌为相 , 使齐国走向强盛 。 这故事包含了两人进谏与纳谏的艺术
邹忌进谏艺术
第一、语言艺术言己及人:邹忌进谏所说的事大部分都以自身为例 。 言语之中并未涉及帝王过错不足 , 仅仅映射出帝王无意识的受蒙蔽 , 仅仅在最后引发帝王的自我思考;第二、故事艺术巧妙对比由家及国:邹忌进谏大量言语所描绘的是自己家庭的遭遇 。 在战国时期的分封制社会 , 士大夫之家就是诸侯国的缩影 。 邹忌在家中位置与齐王在国中位置相似 。 遭遇也必然有相似之处 。 第三、总结艺术他人思考:邹忌进谏最后也仅仅指出齐王可能存在的弊病 , 却并未向齐王提出解决方法 。 但是却让齐王明白 , 进谏就是弊病的解决方法 。 最后由齐王主动提出广开言路的对策 。
诗与历史邹忌、李斯完美,韩愈下场凄惨,包拯最是直白,进谏之路有死无生
文章图片
邹忌的比喻
齐王纳谏艺术
第一、深明国情:在齐威王接受邹忌进谏之前 , 已经明白齐国本身存在的问题 , 也知道改革势在必行 。 对于国家改革之方法 , 可谓是思贤若渴 。 第二、判断与思考能力:邹忌的进谏看似轻描淡写 , 可是却在无形之中指责了 , 齐王身边之人联合蒙蔽齐王 。 虽然有邹忌小家作为对比 , 可谁也不知 , 是否事实如邹忌所言!第三、帝王的果决:齐王采纳了邹忌的进谏 , 无形之中承认了身边人对自己的蒙蔽 。 于是齐王果决推行政策 , 并拜邹忌为相让政令无阻 。 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果 , 免于自己陷入两难境地 。
诗与历史邹忌、李斯完美,韩愈下场凄惨,包拯最是直白,进谏之路有死无生
文章图片
邹忌与齐王
进谏与纳谏的盛行
齐王采纳邹忌进谏之后 , 迅速国富民强 , 一时之间 , 诸侯国纷纷效仿 , 广开进谏言路 。 从此开始进谏帝王成为无上荣耀 , 帝王纳谏则是赞扬帝王大肚能容 。 邹忌进谏的成功算得上是历史上最经典的进谏 , 却也是最顺理成章的进谏 。 齐王寻求国家改革 , 邹忌进谏改革意见 。 两者并无需求上的冲突 , 可是历史上的进谏 , 并不仅仅出现在帝王需求之时 , 更多的是帝王过错之时的逆颜进谏 。 这就更需要臣子的进谏艺术和帝王的纳谏胸襟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