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史知兴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 三 )


品史知兴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
文章图片
不仅是在宋朝的内部政治领域 , 在国家外交政事方面 , 士大夫亦体现他们的国家责任感 。 尤其是在靖康之耻发生之后 , 宋朝与西夏辽金等周边国家的矛盾愈加紧张 。 为缓和宋朝外部的社会危机 , 士大夫们致力于外交政策的实施 , 以朝贡制度为外交手段 , 以物质经济免除外交战事 ,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宋朝社会的稳定发展 , 减轻与他国的矛盾 。 虽无强大的军事武力压制他国 , 但温和的外交手段对社会大稳定发展大有裨益 , 在士大夫们的努力之下 , 宋朝虽有靖康之耻 , 更有拒不以和亲谋和平的傲然骨气 。
宋朝儒学士大夫们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 , 使得他们可以在政治上大展拳脚 , 有所作为 。 与此同时 , 也无法避免权力之争 , 或是士大夫之间的斗争 , 或是士大夫与统治皇权的制约 , 皆难以避免 。
品史知兴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
文章图片
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劝谏皇帝 , 抵制皇令 , 主柔臣强
士大夫政治下的宋朝君臣关系 , 整体上呈现出"主柔臣强"的状态 , 这与士大夫对皇权的制约的很多行为有关 。 最重要的是宋朝台谏制度中的御史官员们 , 他们时刻监督着朝中重臣以及皇帝和后妃的行为举止 , 若有违法乱纪 , 或是与祖宗法度等宗法礼教相违背的行为 , 士大夫们会于朝堂之上 , 公然启奏弹劾 , 可谓是尽职尽责 。
宋太祖赵匡胤沉迷于一女子 , 受到朝臣的劝谏后 , 便趁该女子熟睡时将其杀害 。 可见士大夫们的劝谏威力 。 仁宗时期 , 韩琦在审阅记录皇帝行为的《三朝圣政录》时 , 发现太祖的这一行为 , 直接指责太祖的滥杀无辜的行为不堪为后世效仿 , 直接说道:"此岂可为后世法!杀之 , 彼何罪?" , 便将这一事迹删去 。 仁宗偏宠张贵妃 , 甚至一度僭越立法 , 以皇后之礼为其下葬 , 这亦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劝谏 。 就连贵为一国公主且深得仁宗喜爱的长女徽柔 , "夜扣宫门"违法宫禁 , 亦受到士大夫们的弹劾 。
品史知兴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
文章图片
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皇权的限制的另一直接途径 , 即抵制、拒不执行皇帝的命令 。 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 , 欲封刘氏为贵妃 。 李沆认为此事不可 , 当着使者将皇帝的手诏焚烧 , 此事便被真宗作罢士大夫的缴诏封驳 , 制止皇帝轻率或荒唐的旨意 , 避免恶果产生 , 有效地约束了皇权 。 这也是宋朝基本没有暴君暴政的原因 。
士大夫对皇权的限制的同时 , 统治者亦会采取措施防止士大夫们的权力高于君主 。 宋朝为防止某一士大夫的权力过大 , 实行朝臣之间的分权限制 。 诸如宋朝的宰相并无绝对的政治决断权力 , 其下设有枢密院和中书院来分割宰相的权力 , 枢密院与中书院之亦彼此制约 , 在参政议政上二者相互独立保密 , 有效的防止士大夫权力过大 。 然而 , 这也造成宋代士大夫之间的朋党斗争以及官员相互的现象常有 , 是士大夫政治难以克服的弊端 。
品史知兴兴儒学,振家国,与皇帝共治天下,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吾为士大夫
文章图片
结语
宋朝建立之初 , 百废待兴 , 统治者鉴于前朝各代的王国教训和统治思想 , 采取"崇文尚武"的治国思想和"祖宗家法"的礼法条例 , 重用文人士大夫 , 助推士大夫政治的正式形成确立 , 在"君柔臣强"的君臣关系下 , 创造出"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
士大夫政治在对宋朝升平盛世的开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 他们致力于儒学复兴 , 将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融入到政治实践中 , 积极参与国家政治 , 为社会的长治久安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