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河刀削面儿,来了

刀削面起源于12世纪的山西太原 , 内虚外筋 , 柔软光滑 , 易于消化 , 与抻面、拨鱼、刀拨面并称为山西四大面食 , 更与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一同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 , 真可谓“面食之王” 。
据《晋食纵横·名食掌故》记载:“刀削面最早出自山西 , 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水煮面食 , 为面食中的佼佼者 。 在山西 ,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 特别是晋中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等地 , 家庭主妇、少女以及城市中不少"妇男"都会制作 。 ”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 , 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刀削面 。
金沙河刀削面儿,来了
文章图片
大同刀削面
关于刀削面 , 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蒙古鞑靼人占领中原 , 建立元朝 。 统治者为了防止人民群众造反 , 就没收了各家各户的金属器皿 , 并作出相关规定 , 十户用一把厨刀 。 切菜做饭轮流使用 , 用后再交回由鞑靼人保管 。 一天中午 , 一老者的老婆将面和成面团 , 就让老者去取厨刀 , 结果刀被人取走 , 老者只好回家等待 。 谁知老者刚出鞑靼人大门 , 被一件东西碰了脚 , 他低头一看 , 原来是一块薄铁皮 , 拣起来揣在怀里 。 回家后 , 锅开得直响 , 全家人等着吃面条 , 可是刀却没取回来 , 急得老者团团转 。 忽然 , 他想怀里的铁片 , 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片切面吧!”老婆一看 , 铁皮片薄而软 , 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哪能切面条 。 ”老者生气地说:“切不动你就砍 。 ”一个“砍”字提醒了老婆 , 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揉好 , 左手端起 , 右手持铁片 , 站在锅台边 , 往开水锅里边“砍”面 , 片片面片落入锅里 , 煮熟后捞入碗 , 浇上卤让老者吃 , 老者边吃边称赞:“好得很 , 好得很 , 以后再也不用去排队取刀了 , 就用这铁片削吧 。 ”
金沙河刀削面儿,来了
文章图片
传统削刀
就这样 , “砍面”的办法一传十 , 十传百 , 传遍了三晋大地 , 得到人们青睐 。 到了明朝 , 这种“砍面”又被称为“托掌面” , 不仅家庭制作 , 也流传到市肆摊点经营 , 不断演变成为独树一帜的刀削面制法技艺 , 风味则柔中有硬 , 软中有韧 , 不仅可浇卤 , 还能热炒甚至凉拌 , 均有独特风味 。 不过 , 浇卤是最好吃的 , 再略加山西老陈醋口味更妙 。
清康熙年间 , 山西刀削面的一个分支“晋小二刀削面” , 与一代廉吏于成龙结缘 , 其技艺和配方与文化融合 , 发展为高度文化性的的官府私房菜 ,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存 。
【金沙河刀削面儿,来了】“晋小二”文化和技艺构成包括:一个传承故事;一种信仰 , 包括“天理良心、廉能卓异”等;一系列秘方 , 主要包括“卤料”等;一系列技艺 , 就是制作工艺 , 包括“三糅四醒”、“卤制”、“刀削长面”等;关于刀削面的诗词 , 咏面七言绝句、楹联等;
金沙河刀削面儿,来了
文章图片
一叶落锅一叶飘 ,
一叶离面又出刀 ,
银鱼落水翻白浪 ,
柳叶乘风下树梢 。
(此文摘自网络)
【我们尊重原创 。 文字图片素材 , 版权属于原作者 。 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 , 若涉及版权问题 , 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 我们只做分享之用 , 不用于商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