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健康1985-2020:我国信用卡大革命( 八 )


按照当时管理层的解释 , 浦发信用卡发行量不大主要是由于运用了花旗全球风险管理经验 , 对申请人的信用审核比较严格 。 比如 , 申请人至少要提供四份文件——身份证、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收入证明、工作证明以及家庭住址 。
同样的信用评定制度 , 花旗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能适用 , 但在中国却难以推进 。 一方面 , 是这些证明开具起来颇为繁琐 , 另一方面 , 验证证明的成本也比较高 。 比如 , 在美国等地 , 银行可根据纳税情况来了解收入 , 但中国却不太适用 。
后来 , 经过持续的本土化改革 , 浦发花旗信用卡才渐渐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 进入2005年 , 浦发的信用卡发卡量每月以30%的速度增长 , 到了年底已经突破20万张 。
另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中信信用卡中心则主打“高端客群” , 也摸索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
中信银行自2004年1月份正式对外发卡 , 不到三年时间发卡200多万张 。 其中 , 中信白金卡的发卡量排在了全国各大银行的第一位 。 等到2006年5月30日服务升级时 , 中信则直接打出了“打造中国白金服务第一品牌”的口号 。
而招行信用卡的发展路径则与总行的大零售战略一脉相承 。
2005年1月 , 在招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 , “不做对公业务 , 现在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 , 未来没饭吃” , 时任招行行长的马蔚华提出 , 要加快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的转型 , 这也标志着招行一次转型拉开序幕 。
到2005年底时 , 招行信用卡业务收入在招行零售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达到40% , 而在个人贷款业务中则占有7%的份额 。 这个成绩也证明了招行信用卡“独立”发展的选择 。
值得注意的是 , 2005年 , 招行零售部门的两员大将——戴兵和陈劲分别加盟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 , 担任总经理 。 成为招行为信用卡行业输送的第一批高管 , 后面还有平安信用卡的梁瑶兰、兴业信用卡的严学旺等皆出自招行 。
如果再算上副总或中层级别 , 信用卡行业中出自招行的人就更多了 , 这也让招行一度被称为中国信用卡行业的“黄埔军校” 。
一个小插曲是 , 2002年招行信用卡中心初创时 , 从复旦、上财、交大招揽了一批应届生 , 这第一批校招员工在内部被称为“黄埔一期” 。 后来 , 这批人大都成为了信用卡和消费金融行业的中流砥柱 。
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 , 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焕发活力 , 各家银行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跑马圈地” 。
央行数据显示 , 2006年底 , 我国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为4958万张;2007年前三个月 , 信用卡发卡量每月平均增长100万张以上 。 而截止到2007年下半年 , 工行、招行、建行等银行都已经宣布信用卡发卡量超过1000万张 。
一个更为重要的时代背景是 , 到2007年的时候 , 除了农业银行 ,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都完成了A+H股上市 , 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都登陆了资本市场 。
“上市”让中国的银行们步入了更加市场化的发展阶段 , 即便2008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也没能减缓这一步伐 。 如果说这场危机这让券商和公募基金陷入了低谷 , 但却意外地把中国银行业推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
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 , 俗称“四万亿计划” 。 换言之 , 这场金融危机 , 并没有成为击垮中国银行业的炸弹 , 反倒开启了一段前所未有盛世 。
包括信用卡在内的个人消费信贷也进入了一段长达十年的上升期 。
2009~2015:上升
国内信用卡市场经历了第一次“大爆发”之后 , “跑马圈地”的发展方式走向末路 , 各家银行开始更加关注细分市场和精细化运营 。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 互联网巨头们极大地冲击和影响了用户习惯和市场环境 。 信用卡开启了新一段征程:转向移动化、平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