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三皇五帝神圣事:帝舜的身世和主要活动地域(二)

面对从古到今对帝舜如此纷繁复杂的考证结论 , 怎样才能理清头绪呢?显然在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下 , 是无法研究帝舜有虞氏的活动地域的 。 虞舜早年的活动地域决不可能既在山西的河东 , 又在山东的定陶 , 又在浙江的余姚 , 又在河北的涿鹿 。 这些地方相距千里以上 , 当今的交通也需数小时才能到达 , 在虞舜那时候 , 十天也走不到 , 所以我们必须拨开重重迷雾 , 实行双重证据法 , 找出一项 , 既合于典籍的正确记载 , 又有当代考古学作佐证的结论 。 至少在下列四个问题上 , 应当有个统一确定的结论 。
【爱历史】三皇五帝神圣事:帝舜的身世和主要活动地域(二)
文章图片
一、虞舜的族属问题
虞舜是属于东夷集团?还是属于华夏族团?这是一个前提问题 。 这个问题搞清楚了 , 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 我认为虞舜属于华夏族团而不属于东夷集团 。 其理由如下:
古史典籍记载:《尚书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 , 嫔于虞 。 ”“虞” , 既是国名 , 也是舜的族称 。 虞在哪里?《史记索隐》:“虞 , 国名 , 在河东大阳县 。 ”《正义》引《括地志》云:“故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 。 ”河北县 , 即今之山西芮城县 , 因位于黄河北岸而名 。
《论语著疏正义》云:“舜居虞地 , 以虞为氏 。 尧封之于虞为诸侯 。 及王天下 , 从微至著 , 常称虞氏 。 ”史载帝舜之先祖 , 乃有虞氏部落 , 称虞幕 , 即黄帝之五世孙句望是也 。 因功封于虞地 , 为虞族 。 这个部落崇拜一种仁兽--“驺虞” 。 以驺虞为图腾 , 故称有虞氏 。 虞地即古之大阳 , 今之平陆县蒲州镇 。 《水经注》载:“大阳县桥东有虞原 , 原上道东有虞城 , 尧妻舜以嫔于虞者也 。 ”
【爱历史】三皇五帝神圣事:帝舜的身世和主要活动地域(二)
文章图片
后世虞族逐渐衰微 , 至舜为平民 。 虞舜之后 , 虞国尚存 , 直至商末、周初才亡灭不可考 。 武王又以其国故墟 , 封仲雍之后 , 于是该地又成周之虞国 , 介于晋国与虢国之间 。 晋献公假道灭虢 , 回军一并灭虞 , 虞国遂亡 。 《史记》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 ”“重华父曰瞽叟……颛顼父曰昌意 , 以至舜七世矣 , 自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 ”
从以上史籍连贯起来看 , 舜乃黄帝八世孙 , 五世句望始称有虞氏 , 封于虞 , 直至舜 , 舜当为华夏族 , 而不属于东夷族 。 况东夷为昊族 , 以鸟为图腾;而虞舜则以兽为图腾 。 舜也不能生于河南虞城 , 因为那里并非古虞国 , 而是周封夏后少康于此 , 才有虞邑之名 。 至于越州余姚更谈不上了 。
二、《孟子》曰:“舜 , 东夷之人也 。 ”如何解释?
【爱历史】三皇五帝神圣事:帝舜的身世和主要活动地域(二)
文章图片
这又必须把孟子这段话前后连贯起来去分析思考 。 《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曰 , 舜生于诸冯 , 迁于负夏 , 卒于鸣条 , 东夷之人也 。 文王生于岐周 , 卒于毕郢 , 西夷之人也 。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 世之相后也 , 千有余岁 。 得志行乎中国 。 若合符节 。 ”朱熹批注曰:“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 , 在东方夷服之地 。 ”“岐周 , 岐山下 , 周旧邑 , 近畎夷 。 毕郢近丰镐 , 今有文王墓 。 ”“生、迁、卒、概一生履历 , 虽皆言地 , 而时在其中 。 东夷是东之极 , 西夷是西之极 , 故下说千余里 。 若不在中国 , 则相去岂特千余里哉!盖夷服在诸侯九服之内 。 按此只重'东西’ , 不重'夷’字 。
《四书补注备旨》对孟子这段话注曰:“此章言圣人迹异而道同 。 特举舜、文以为例 , 重在末节 , 即孟子自信道同意亦在内 。 ”“上三句轻叙过 , 归重东夷句 , 为下言地张本 。 东夷、西夷 , 犹云东边、西边 。 上引舜 , 此引文王 , 虽皆言地而时之先后在其中 。 ”又注曰:“诸冯在冀州之分 , 负夏春秋时卫地 , 舜为父母所逐 , 负贩就时于负夏 。 鸣条在安邑西 , 即汤与桀战处 。 ”
这样就帮助我们准确全面地理解了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所谓“东夷” , 是相对“西夷”而言 , 舜与文王 , 一东一西 , 相距千里 , 一前一后 , 相距千年 , 但行道却如此相同 , 如合符节那样相同 。 所以这里所说的“舜东夷之人 , ”决不是说舜为山东人 。 况《禹贡》中有“五百里要服 , 三百里夷”的句子 。 这个夷字 , 《周书谥法》解释作:“安心好静曰夷 。 ”是“和平相处”的意思 , 所以朱子注曰“东方夷服之地” , 决不是指山东之地 , 而是“要和平相处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