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周游列国,提倡礼乐,宣扬儒家思想,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前言今江苏丹阳县,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鸣呼有吴延陵君子之”,世称十字碑。碑上所写的延陵君子,即延陵季子。季子在历史上并不是功业彪炳的政治人物,但他的道德、品格却为后世传颂。季札延陵季子,姓姬,名季札,春秋时国贵族。吴的始祖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的父亲古公亶父,生太伯、仲雍季历三子季历生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古公亶父认为孙子姬昌有贤德,希望将来能让姬昌继承君位。太伯和仲雍看出父亲的心意,借口外出采药,逃到江南当时被称为荆蛮的地方,和土著一起生活,并按当地风俗,断发文身,表示不再回去。当地土著拥护他们,归附他们的有一千余家,后来又推举太伯为君长,称其国为勾吴。
季札周游列国,提倡礼乐,宣扬儒家思想,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章插图
太伯死后,仲雍接替勾吴君位。又传了三代,到仲雍曾孙周章即位时,周武王已经灭商,建立了周朝。武王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得知周章已在勾吴当君长,就正式封周章为侯。于吴国地处江南地区,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很好,经过十几代的经营,又吸收了中原的文化,国势渐振。春秋初期,开始和中原大国晋国交往。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吴王寿梦即位后,楚国大夫申公巫臣因避仇出奔晋国,晋君派他出使吴国联络。巫臣教吴国君臣使用兵车作战,还让他儿子担任吴国外交官。吴国有晋国作后盾,多次和邻近大国楚国作战,占领了被楚国控制的一些部落。从此,吴国开始强大,寿梦自称王(当时除楚国外,各国都没有称王)。周王十年(公元前576年),吴王寿梦在钟离(今安微凤阳)会见鲁成公,鲁成公向他介绍了被视为周朝传統文化的周公礼乐,寿梦大为欣。位辞让君位,太半公古法。的王文显,父王寿梦有子四人诸、余祭、余、季札。寿梦老了又遇到当年古公亶父同样的问题。他认为幼子季札最贤,想传位给季札。他临死时对诸说:“我想传国给季札。要废长立少,我也说不出口。但我心里还是有这个愿望。”寿梦死后,诸樊让位给季杋,季札说嫡长子当国这是先王定下来的制度,怎能违背?”吴国贵仍想拥立季札,季札干脆逃到郊外种田。继承了王位。对记英静发说素八诸在位十三年,为了遵守父亲的遗愿,把王位传位给余祭。死时,叮嘱余祭和余昧,一定要把王位依次传给季札,诸樊又把季札封在延陵(今江苏武进县),所以后来人们尊称季札为延陵季子。国大中公申夫余祭死后,传位给余;余昧死,遗命传位季札李札又坚决辞让不受,于是就立了余昧的儿子僚。春秋时期,由于争夺风季札君位,父子兄弟间骨肉残杀的情况经常发生,象吴国这样兄弟相让的情况是罕见的。因此,季札的让位受到当时士大夫的费扬。季札勤于学习,对周朝文化有丰富知识。吴王余祭派他到中原各国去访,他先到了鲁国。鲁国是周公的封地,西周的礼乐制度保留得最多。季札趁此机会对西周的礼乐作了一番考察。他听了乐工为他歌唱的各地诗歌音乐以后逐一作了评价,并且说出它们的特点。当他听了齐风后说:“美好啊!真是泱泱大国的风度,作为东海的表率,这大概是太公的国家了,前途正未可限量呢。”听了《小雅》后说美好啊忧愁而没有心,哀怨而不形于语言,恐怕是周朝德行衰落时的乐章吧。
季札周游列国,提倡礼乐,宣扬儒家思想,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章插图
他看到韶箭萧。传说为舜时乐曲名)的歌舞后说“道德高尚、盛大极了,就像苍天无不覆盖,大地不承载一样。虽然有盛大的德行,也不再能超过这了,看到这儿已很够了。如有其他乐舞,我也不想再有所要求了。”可见,季札对于古乐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出使各国需时子公部时且季札经常作为吴国的外交使节,到中原各诸侯国访,每到一国,那儿的贤人学者都慕名和他相见。他常常直率地向他们提出自已的见解。他到齐国和晏子会面时,对晏子说:“齐国的政权不知将落在谁的手里,可能要发生内乱。我看您还是尽快把职位辞了,封邑退了。这样可以免遭灾难。晏子听了他的话,辞去相位,退了封邑。齐景公死后,齐国果然发生内乱,晏子却没有遭到杀害。出使各国季札到郑国时,访问子产,两人一见如故。他对子产说郑国执政的人太奢侈,怕会发生内乱,将来得靠您来执政。希望您能够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衰落下去。”后来,子产果然执政,当了郑相。他积极革新旧政,使郑国一度出现兴盛气象。季札到卫国,见了蘧璦(蘧音衢)、史(q秋)等许多知名大夫,高兴地说:“卫国有这么多贤人,就不致有什么祸患了。”季札又到晋国,会见了赵文子(名武)、韩宣子(名起)、魏献子(名钟舒)。季札看到晋国公室开始衰落,赵、韩、魏等大夫兴盛起来的迹象,预言晋国国政将来很可能集中在三家大夫。他对晋国大夫叔向说:“晋国国君骄奢,而下面有オ能的臣子很多,大夫都很富有,政权将转移到大夫手里。您为人直率,一定能考虑怎样使自己在变乱中不致受祸。”隔了几十年,果然发生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事件。季札虽然从没有执政,但对请侯各国的政治形势,都有透彻了解。而且他的预言,都相当准确。可见他的政治观察力很强。与他同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如晏婴、子产等,都乐于听取他的意见,也可见他在当时声望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