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判词所反映的唐代户籍制度

由于户口的重要性 , 对于地方官员在造帐籍时的失职行为要加以严惩 。 张鷟《龙筋凤髓判》这是一则地方州县官吏造籍脱漏户口而导致租调较少的案例 。 判文中作者开篇提到地方官承担着管理州县户口的重要职责 。
正是由于户籍的重要性 , 才不会容许有脱漏丁口的情况发生 。 判文中作者认为脱漏丁口“遂使廒庾顿乏 , 帑藏皆空 。 军兴于是缺支 , 国用由其不足” , 说明地方官如果管理户口不当 , 不仅会给征收赋税带来不利影响 , 而且会造成更深远的消极影响 。 正如判词中提到的税收征收减少会进一步导致国库亏空 , 从而导致军费开支和工程兴造费用的匮乏 。
【历史故事】判词所反映的唐代户籍制度
文章图片
所以 , 作者认为对于州县官吏的失职行为必然要付法科罪 。 这也符合《唐律疏议》“州县不觉脱漏增减”条的规定:“诸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 , 县内十口笞三十 , 三十口加一等;过杖一百 , 五十口加一等 。 州随所管县多少 , 通计为罪 。 各罪止徒三年 。 知情者 , 各同里正法 。
唐代造帐籍基本情况
《文苑英华》中也有一些判词反映了地方官造户籍时的疏忽 。 现试举两例 。 第一则是《对造帐籍》:“户部符下诸州 , 令造帐籍 。 州司以百姓艰辛 , 人未归复 , 请待兵散后造 。 省司不许 , 云:‘人为国本 , 赋在均平 , 户若不知 , 军何取给?’”战争年月 , 州司主张等战事结束、百姓归来后再造户籍 , 而户部却认为明确人口数量是赋役征收的前提 , 因此要求州县官员及时再造户籍 , 因此双方产生了分歧 。
判文中 , 制判者苏倩之在判文中指出“条闾里之政役 , 辨夫家之名数 , 是分众寡 , 无失重轻 , 必当按彼版图 , 稽其劳逸” , 说明户籍的重要性 , 并指出州司的做法“拒省司之命 , 紊军国之经” , 从而支持省司的看法 , 而对州司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指责 。 再看第二则:《大比判》:“乙因大比 , 有橘奴不书于版 , 三老罪之 , 用赋不阙 。 ”
【历史故事】判词所反映的唐代户籍制度
文章图片
判词对曰:“贡赋有差 , 彰乎昔典;贫赡斯别 , 焕彼前书 。 故地之居人 , 因俗而理 , 制以庐舍 , 为之井田 。 考市籍而有伦 , 工商式叙;稽版图而作范 , 众寡必登 。 斯道或愆 , 彝伦攸斁 。 乙产均猗顿 , 术得计然 , 忝列编氓 , 有虞常赋 。
虽贞筠十顷 , 稍异渭滨之饶;而木奴千头 , 自擅江陵之富 。 爰因大比 , 用奉旧章 。 隐而不言 , 国有彝宪 。 籍为大信 , 命出维行 。 三老论辜 , 宜察乡人之恶;五刑必审 , 是诘所由之科 。 庶书橘有差 , 自甘于屈法;坐棠流惠克念于旬时 。 ”这里的“橘奴”为橘树或橘子的别称 。 “三老”也称“乡老”、“耆老” , 是中国古代掌管教化的乡官 。 判词中 , “三老”对地方官在统计资产时漏登橘树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指责 。
惩治以逃避赋役为目的的户籍违制
唐朝惩治以逃避赋役为目的的户籍违制 , 包括对逃户、脱户以及私度僧人的惩罚 。 唐朝鼓励支持佛教的发展 , 从而导致僧侣极多 。 由于僧侣有免役特权 , 因而很多人不顾唐律不许随意度人的明文规定而通过收贿将许多人变成僧尼 。
【历史故事】判词所反映的唐代户籍制度
文章图片
《龙筋凤髓判》中的“祠部两条”均反映了这一问题 。 张鷟所作判词开篇提到“国之大事 , 在祀与戎;人之所崇 , 惟仙与佛” , 说明佛的重要性 。 接着又写道“如此之行业 , 乃出乎尘嚣;岂容阐提末品 , 沙弥浅学” , 指出不可随意度人的原因 , 对滥度僧尼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指责 。 这也符合《唐律疏议》“私入道及度之者”条的相关规定:“诸私入道及度之者 , 杖一百;若由家长 , 家长当罪 。
已除贯者 , 徒一年 。 ”户籍管理是保证生产力和兵源稳定的大事 , 同时唐朝也为了保证赋役征收的顺利进行 , 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 若有违背必然付法科罪 。 为充实边州和军府州 , 《唐令拾遗·户令》“开元二十五令”中规定:“诸先有两贯者 , 从边州为定 , 次从关内为定 , 又复从军府州为定 。 即俱是边州关内 , 俱军府州 , 从先贯为定 。 ”
《文苑英华》中有一则《对两贯判》:“甲先有两贯 , 一延州 , 一属鄯州为定 , 甲诉云:先属延州 。 ”判目中提到的鄯州是中国从北魏到宋朝的一个地名 , 北魏孝昌二年设置 , 治所在西都县 。 唐朝时辖境包括现今的青海乐都、西宁、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