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判词所反映的唐代户籍制度( 二 )


【历史故事】判词所反映的唐代户籍制度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判词所反映的唐代户籍制度】因此 , 我们可以判断鄯州为边疆属县 。 唐代规定边民都要充军属于军户 , 军户不许迁徙 , 所以官方判甲籍归鄯州 。 而无名氏所作判文则认为“人则怀土 , 狐乃首邱 , 然荡析离居 , 罔能定极” , 由此可见判文作者考虑到乡土情结并从情理法的角度最终判甲归原籍 。
严格限制户口自由移动
刘亨原为并州人 , 隋末迁至长安 , 现请求归于原籍 , 却被官长否决 。 考虑到相对于长安来说 , 并州属边地 , 且为刘亨祖籍 , 故制判者最终作出了“移尊就卑 , 礼律通许”的裁决结果 , 支持刘亨还原籍的请求而否定官长的做法 。 《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有关于严格限制户口自由移动的相关规定:“乐住之制 , 居狭乡者 , 听其从宽;居远者 , 听其从近;居轻役之地者 , 听其从重(畿内诸州不得乐住畿外 , 京兆、河南府不得住余州 。 其京城县不得住余县 , 有军府州不得住无军府州) 。
《文苑英华》中有一则名为《移贯判》的判词 。 判目:“乙移贯 。 所由以军府州不许 。 诉云:“今不简点 。 ”该判词作者考虑到属于军府重地的籍贯是不可以随便迁徙的 , 故作出“诉无简点 , 深觉词游”的判决结果 , 支持所由的做法 , 否定了乙的诉求 。
【历史故事】判词所反映的唐代户籍制度
文章图片
但是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 , 也会有一些允许迁移户口的情况发生 。 “随”当为“隋”字 。 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忠北周时本被封为“随国公” 。 后杨坚建国改国号隋 , 盖二字相通 , 是知“随日乱离”即“隋日乱离” , “随季道销”也就是“隋季道销” 。
这是一则兄弟请求迁籍与母团聚的案件 。 判目中提到隋末大乱 , 母子分离 , 宋母年迈有疾 , 而三儿在边关充军服役 , 儿为尽孝请与母聚 。 判目中指出“今三处兄弟 , 并是边贯之人 , 俱悉入军” 。 按照规定 , 为防止均田农民逃避兵役 , 法令规定 , 农民虽可“乐徙” , 但“有军府州不得住无军府州” 。
宋里仁兄弟三人均已在当地检点为府兵 , 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不得随意迁贯 。 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判定宋里仁兄弟三人不许迁徙 , 而是考虑到宋里仁兄弟三人的一片孝心以及“母又老疾 , 不堪运致”的特殊情况 , 再加之这样“无亏户口 , 不损王徭 。 上下获安 , 公私允惬” , 最后作出了“移子从母 , 理在无疑”的处理意见 , 同意三子移贯从母 , 极力赞成三兄弟的孝行 。
【历史故事】判词所反映的唐代户籍制度
文章图片
正如判文中所说:“今若移三州之兄弟 , 就一郡之慈母 , 庶子有负米之心 , 母息倚闾之望 。 ”这里涉及到两个典故 。 “负米”这个典故源于《孔子家语》 。 春秋时期 , 孔子的学生子路非常孝敬父母 , 自己经常吃一些粗劣饭菜 , 而不辞辛苦从百里外地方给父母背来大米 , 供父母吃 。 后来用这个典故表示侍养父母 。
“倚闾之望”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 , 则吾倚门而望 , 女暮出而不还 , 则吾倚闾而望 。 ”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 众所周知 , 孝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 。 《说文》中载:“孝 , 善事父母者 。 ”在这个案例中 , 我们可以看出 , 作者并未严格按照法律来作出判决 ,
而是对法律加以变通 , 并结合具体情况以礼作为判决依据 。
【历史故事】判词所反映的唐代户籍制度
文章图片
结语
造帐籍和移徙迁贯两个方面并结合唐代经济类判词对唐代户籍制度加以研究 。 唐代造帐籍分为两种 , 一种是造计账 , 一种是造户籍 。 由于户口的重要性 , 唐代不仅对于地方官在造帐籍时的失误行为加以严惩 , 而且惩治以逃避赋役为目的的户籍违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