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两晋南北朝乱世间,割据北方的政权多定都邺城而不是洛阳?( 四 )


为什么两晋南北朝乱世间,割据北方的政权多定都邺城而不是洛阳?
文章插图
为什么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一直到50年之后的孝文帝时期,北魏才迁都洛阳?
为什么两晋南北朝乱世间,割据北方的政权多定都邺城而不是洛阳?
文章插图
因为洛阳和邺城的身份不同,洛阳比邺城更加高贵,这一切的名分,在曹操时代已经定下。
其实,关于这个,我们可以从两条历史中的蛛丝马迹去寻找。
读史的乐趣就在于推理,我们看两条历史小故事,大家可能都有所耳闻。
第一个是关于石勒的。
石勒出生卑贱,本来是一个奴隶,在八王之乱的乱局中起兵,最终成就帝业。
有一次跟大臣们说起自己能与历史上的哪位皇帝相提并论,大臣徐光说汉高祖刘邦,也是起于平民,陛下堪比刘邦。
石勒忙着说,不不,我比不上刘邦,要是在刘邦时代,我甘愿做刘邦的手下,像韩信、彭越那样而已。
大臣又说,陛下像光武中兴的刘秀。
石勒说,嗯嗯,这个倒是可以,我若是和汉光武帝刘秀同一时代,则会和刘秀逐鹿中原,最后鹿死谁手都不一定呢。
而后石勒说自己无比鄙视曹操、司马懿这两个只会欺负孤儿寡母的人,看不起他们。
为什么两晋南北朝乱世间,割据北方的政权多定都邺城而不是洛阳?
文章插图
这个故事不少人听说过,很多人觉得疑虑,虽然说刘邦近几十年被污名化不少,不少人觉得他没什么才能,当然了,毛泽东也是说过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而刘秀,个人才能也是非常出色的。
连苏轼也写过《汉二祖优劣论》,为何石勒这么鄙视刘秀,却十分佩服刘邦?
这其实有一个原因,司马迁写的刘邦,其实是好心做坏事的典范。刘邦本身极其有凝聚力和政治才能,不然不会团结一帮人。所有的人,比如韩信、陈平、彭越、英布,其实本来都在项羽那边,但是项羽都不能用他们,他们都在刘邦那边得到了重用,且各尽所能。张良复国多次失败,自己领兵也是失败,给刘邦做军师后,屡立奇功,就在于刘邦有政治才能。
可是,司马迁过于渲染刘邦的“天命”,什么母亲梦见龙趴在身上,什么斩杀白蛇起义,其实这是为了迎合西汉王朝的“天命”观点,这是汉武帝时期儒家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的观点,意思是,皇帝是有天命,你们不要多想了。可是,这些记载,现在人看来荒诞不经,也削弱了对于刘邦政治才能的理解,觉得他就是运气好而已,其实并不是。
所以,石勒一方面敬佩于刘邦的政治才能,一方面又觉得刘邦有天命,自己不敢造次。面对着八王之乱后破碎的天下,石勒敢称王称霸,如果是遇到汉高祖,他说,自己绝对不敢造次,只能甘愿做臣子,人岂能和真命天子比?
为什么两晋南北朝乱世间,割据北方的政权多定都邺城而不是洛阳?
文章插图
刘邦
所以说,和石勒同时代的刘渊,国号叫“汉”,是为了争取合法性,争取获得汉人的支持。可是,后来西晋灭亡了,北方的大量汉族大家南渡,刘渊觉得可以不再依靠汉人大家了,加上这个“汉”国号和刘邦祖先实在不伦不类,就此放弃。
等到刘渊的养子刘曜即位后,他觉得应该改变国号,于是国号改为了“赵”。
刘曜是南匈奴人,在汉末三国的时候南迁到了今天的山西北部,这里是他的家乡,这儿在战国时代是赵国的土地,刘曜觉得自己是赵人。如果不能以“匈奴”作为国号,也应该以“赵”作为国号。同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汉”象征着天汉银河,刘曜觉得这个国号太大了,自己不配用,不敢造次,只配给真命天子用。就像今天的西安不敢改名叫长安一样,只敢用作一个区的名字。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北魏的国号。
北魏这个王朝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和曹操八竿子打不着,为何国号叫“魏”呢?
这是很多人的疑问。曹魏已经叫“魏”了,为何北魏还要叫“魏”,两个魏靠的这么近,很多不懂历史的人来说很容易混淆,比如“魏晋南北朝”的“魏”,是曹魏还是北魏?书法字体“魏碑”的“魏”,是曹魏还是北魏?不少人搞不清楚。前一个是曹魏,后一个则是北魏。
为什么两晋南北朝乱世间,割据北方的政权多定都邺城而不是洛阳?
文章插图
魏碑
北魏为什么叫“魏”?北齐魏收的《魏书》详细解释了,我们翻开史书看看。
《魏书·太祖纪》记载:
六月丙子,诏有司议定国号。群臣曰:“昔周秦以前,世居所生之土,有国有家,及王天下,即承为号。自汉以来,罢侯置守,时无世继,其应运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资。今国家万世相承,启基云代。臣等以为若取长远,应以代为号。”诏曰:“昔朕远祖,总御幽都,控制遐国,虽践王位,未定九州。逮于朕躬,处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诸华乏主。民俗虽殊,抚之在德,故躬率六军,扫平中土,凶逆荡除,遐迩率服。宜仍先号,以为魏焉。布告天下,咸知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