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得得@这些 Web 2.5 的前浪正涌向 Web 3.0 的后浪:社区、金融和数据产品( 三 )


链得得@这些 Web 2.5 的前浪正涌向 Web 3.0 的后浪:社区、金融和数据产品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于《The State of API 2019》:https://static1.smartbear.co/smartbearbrand/media/pdf/smartbear_state_of_api_2019.pdf随着越多越多的企业向微服务架构进行转型 , 各种各样的 API 都开始激增 , 因为我们可以将单一的应用分解成更小的组件 , 这样会产生更多的数据反馈和集成的结点 。 这也意味着 , 企业开始拥有更多种方式来实现数据流的货币化 , 同时也意味着 , 新生代的公司也拥有更多样的方式 , 可以在原有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构建 。 例如 , 被 Visa 以 53 亿美元收购的金融科技公司 Plaid , 以及我们所投资的公司 Truelayer都在帮助银行将客户的数据与其他应用进行共享(当然这是在获得用户许可的情况下) 。 在以往 , 金融科技公司必须在客户使用的每家银行中建立一套定制化的系统 , 负责收集客户的数据 , 并管理所有的敏感信息 。 而现在 , 新的客户系统可以轻松地接入到各个银行提供的一个非常安全的数据源中 ,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系列的增值产品 。 我们在医疗数据和就业数据领域 , 也看到了类似的转变 。 今天 , 已经有超过 5 万个公共的 API , 而且超过 60% 的受访企业表示 , 已经在面向公众的 API 和周边的基础设施层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 。 (数据来源于《The State of API Integration Report 2019》)随着政府对数据隐私(信息安全)领域的监管以及消费者对自身数据安全的重视 , 企业也开始加速了在数据领域的各种防护和价值发掘等工作 。 消费者希望自己能够从企业的数据中 「消失」 , 或者只有当在自己同意后 , 企业才能够有权使用自己的各种数据;像 OneTrust、BigID和我们的投资的公司Sourcepoint , 这类公司也正在帮助企业让消费者的数据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可移植 , 真正让数据流通起来 。 与此同时 , 企业必须基于各种终端用户的显示屏重新进行构建 , 这就要求后端数据与前端开发要进行「解耦」 。 数以亿计的物联网设备、移动端和 Web 端都需要进行展示 , 它们都需要通过后端服务来访问相同的数据源 , 进而保证统一的客户体验 。 像 Firebase、Heroku和 Amplify这样的工具 , 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可插拔的后端数据存储服务 , 可以通过 API 与前端平台进行对话 。 而类似于 Gatsbyjs和 Hugo 等公司则帮助前端开发者快速构建可插入到这些后端服务中的 Web 页面 , 进而提升后端服务的性能和安全性 。 就像在 Web 1.0 之后 , 软件开发的网络层被抽象化了一样 , 而随着云计算、容器化、Serverless 和 Jamstack 等工具的兴起 , 后端服务似乎也逐渐被抽象化了 。 虽然更多的数据组件让越来越多的开发者拥有了快速构建定制化的、全栈的 App 的能力 , 但与此同时 , 对于他们来说 , 浏览数以万计的公共组件的和非标准化的数据源 , 更会让他们「望而生畏」 , 而且其构建新产品的成本也会变得很高 。 Web 3.0 协议是建立在开放的、可互操作的数据基础之上 。 区块链数据本身也是开放的 , 像 Graph(区块链数据索引)这样的项目 , 可以帮助开发者通过一种标准的方式来进行查询 。 而 Ceramic Network通过去中心化的身份认证 , 以实现钱包、应用、数据库和服务等生态系统之间的无限互操作性 。 而 Arweave(类似 Filecoin 的去中心化存储平台)则允许应用程序在社区上永久存储数据 。 我们投资的公司 3Box也可以在跨应用之间安全地存储用户的数据 。 通过使用 3Box 的服务 , 开发者可以使用其提供的 API 快速创建一个定制化的动态应用;用户可以像访问和控制电子邮件收件箱一样 , 访问和控制你在 Web 上创建的数据 。 除了数据服务之外 , Web 3.0 协议还可以提供其他的可插拔的后端功能 , 比如计算、内容管理、文件存储、内容分发、位置服务和认证服务等 。 不过在性能方面 , 很多功能还处于早期实验的阶段 , 但当企业准备构建网络服务时 , 这些抽象的后端服务应该被考虑进来 。 来自 Placeholder的 Joel Monegro 在一篇名为「瘦应用」的文章中 , 详细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 。 这是新的开始!区块链世界充满了数不清的「骗局」的无休止的「争论」 。 2017 年 , 大量的资本开始涌入加密货币市场 , 无心插柳 , 竟然推动了很多重要的 Web 3.0 底层设施建设和修补工作 。 但是这些基础性的工作绝大多数人是压根不会在意的 , 仅有极少的一部分会被公众所关注 。 不过令人感到有点振奋的是 , 经过多年来的密切观察 , 我们猛然发现 Web 2.0 的投资主题正在悄然向 Web 3.0 的方向在演进 。 从一定意义上讲 , 这两者正在开始走向趋同 , 也许我们已经走在 Web 2.5的路上了 。 目前 , 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公司通过社区、资本和数据建立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 我也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这样的公司 , 这是 Web 3.0 时代提供给我们的机遇 , 它让这个时代的创业者可以利用更少的资本来构建跟 Web 2.0 时代一样功能强大的产品 。 然而 , 这些仍然只是一些早期的信号 , 只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成功实现「跨越」的桥梁 。 但是 , 要真正建立起更多的连接的桥梁 , 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都能够去实现「跨越」 , 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 我衷心希望在未来几年内 , 推动 Web 3.0 早期建设的力量还能够一直不断加速 , 因为我们确实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正在加入 , 这是充满希望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