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技术逆袭、巨头加入,共享电单车的春天就要来了?( 五 )


宁波市的大数据显示:近26万辆共享单车的日均周转量为3.5万次 , 而近2万共享电单车的日均周转量为5.6万 。 以此计算 , 一辆共享电单车的效率相当于20辆共享电车(注:考虑到存量单车损毁率较高 , 电单车相对效率的数据可能偏大 , 但不影响定性分析) 。 只要增投1.2万辆左右的共享电单车 , 就可以替代现有的近26万辆共享单车 , 相当于节约了8成左右的公共资源 。
共享电单车节约公共资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前面提到的高周转效率 , 可以在较少资源下实现更大的社会福利 。 另一方面是替代效应非常显著 , 据小遛共享用户大数据测算 , 每投放1辆共享电单车 , 可减少私人电单车6-8辆 。 按小遛在宁波投入了1.5万辆电单车计 , 有望减少私人电单车9万辆以上 , 使得城市的电单车总量大幅下降 。
共享电单车入驻的大小城市至少有数百个 , 尚未出现过类似共享单车围城的现象 。 只要规范运营和管理 , 共享电单车能与城市交通兼容互补 , 实现可持续发展 。
对于志在控制单车总量的一线城市来说 ,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 2018年前后 , 面对单车围城 , 一些大城市通过设置总量上限进行调控 , 北京90万辆、上海60万辆、广州40万辆等 。 如果开放共享电单车准入 , 那么这些城市就可以实现上限总量下调或出行效率提升的目标 。
跟踪研究共享单车行业多年的经济学博士王力宏 , 就表示支持开放共享电单车 。 他认为 , 使用管理更加精细的共享电单车 , 一来可以用更少的投放成本 , 满足更多用户的出行需求 , 减少公共资源的占用;二来也能有效解决单车乱停放的城市管理难题 , 提升了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与市民整体文明素养 , 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
自行车@技术逆袭、巨头加入,共享电单车的春天就要来了?
本文插图
巨头和新兴企业对决千亿大市场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 , 2018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达178.2亿元左右 , 用户规模达到3亿人左右 。 2019年市场规模达236.8亿元 , 用户规模达到3.8亿人 。 增长主要来自于:共享单车的价格上调和共享电单车的迅速扩张 。
据哈啰出行的数据显示 , 我国每天接近28亿次出行 , 其中有10亿次依赖于两轮完成 , 而这10亿次里面主要又依赖于电单车 , 中国存量电单车规模为3.5亿台 。 按小遛测算的一辆共享电单车可替代6-8辆私人电单车的标准计 , 渗透率达到50%全国至少可容纳3000万台共享电单车 , 形成千亿以上市场规模 。 滴滴、哈啰和美团开始重视共享电单车并加大投入 , 也就不难理解 。
最大的利好莫过于 , 各地对于共享电单车的政策从不鼓励转向支持 。 今年4月初 , 小雪发现小黄车已经挂上了崭新的车牌 , 而此前两年一直处于祼奔状态 。 而小遛上月进驻泰安其实是它的第二次 , 上一次是去年9月 , 因为未获批准半途而废 。
而杭州更有代表性 , 早年它和北京、上海等地一样 , 明确表示不发展共享电单车;而现在却是共享电单车企业最为集中的大城市之一 , 至少有多达7个品牌同场竞争 。
继三四线及以下市场之后 , 共享电单车开始主攻省会和二线城市 。 去年12月 , 美团电单车入驻长沙 , 百万订单之后的首个目标则是成都;而滴滴旗下的街兔则杀进了沈阳 。 美团100万订单、青桔10亿美元融资 , 行为本身代表它们对市场的预判 , 共享电单车的春天终于来了 。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一线城市之外 , 大部分城市开始拥抱共享电单车 。 乐观地说 , 共享电单车正在骑入属于它的时代 。
美团、哈啰和滴滴三大共享单车巨头 , 虽然进入赛道但短期内难以全面发力 。 因为:入驻城市必须一个个申请 , 而各地监管决策f需要较长的流程;它们都有大量单车在运营 , 如果全力发展电单车就会造成内部互搏、资产损失 , 更希望待运营单车自然淘汰后再进行电单车的大规模投放(为避免冲击单车业务有意将电单车的定价调高 , 即是此心态的表现) 。